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好孩子?野孩子?成大吳玫瑛以「兒童文學」閱讀大人世界

信傳媒

更新於 09月05日03:55 • 發布於 09月06日05:00 • 人文·島嶼
《阿輝的心》由小學生雜誌社於1965年所出版,是林鍾隆的代表作之一。透過少年的眼光,帶領讀者看見五零年代的臺灣農村生活。此封面圖為1999年富春版。(圖片來源/授權轉載自人文.島嶼,拍攝/馬藤萍,下同)

《彼得潘》、《綠野仙蹤》還是《小王子》?提到兒童文學,我們多半會想到那些帶有天真爛漫、奇幻冒險與自我成長等元素的故事。兒童文學既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能讓大人重溫童年。

不過,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吳玫瑛教授表示,它確實包含這些內容,但遠不止於此。「兒童文學所書寫的不只是孩童時代的美好歡快,更包含了大人世界的難題。此外,一般讀者對兒童文學的認識,以外國作品居多。但臺灣其實也出版了不少經典的兒童讀物,我們更有自己的兒童文學發展脈絡。」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吳玫瑛教授。 (拍攝/廖唯佑)

當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臺灣「兒童文學」概念的成形可謂始於戰後。1964年,當時的省政府教育廳成立了「兒童讀物編輯小組」,之後又開設兒童讀物寫作班(1971)等,大幅提升了臺灣兒童讀物的編印與創作。「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從1965年直至2002年遭裁撤為止,將近40年間共出版近千本兒童讀本,也培養了戰後第一代的本土兒童文學作家,像是林鍾隆、鄭清文、林武憲等。

吳玫瑛發現,1960年代的兒童文學作品,普遍都帶有「好孩子」的形象特色。她解釋:「當時戒嚴的時代背景,社會氛圍相形保守,由官方出版的兒童讀物,多帶有教化功能。故事裡的主角,經常是乖巧順從與善解人意的模範孩童。」

這個「模範兒童」形象,可以林鍾隆筆下的「阿輝」為代表。在《阿輝的心》(1965)故事裡,小學五年級的阿輝因父親病逝,母親至臺北幫傭謀生,只得輾轉寄住在舅舅家。儘管寄人籬下,且並未受到善待,阿輝仍一心向學,卻又因優異表現招致排擠、嘲諷。每每遇挫,都不低頭,反倒更加努力。

今天的一切表現,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即使人家不笑話他,他也不願意把壞印象刻在别人—一新老師、新同學的腦子裏。他最不願意被人瞧不起,他能做的,他要盡量做得好些,令人敬佩。

轉學的第一天,阿輝對自己的這番惕勵,展現了他不願落人後的強烈自尊心,甚至在進入教室後便拿起書來讀。除此之外,作者也透過同儕欺負、遭親戚冷落等情境,來不斷強化阿輝內斂克己、逆來順受的堅毅形象。

「以大人的角度來看,這何嘗不是我們認為『好孩子』應有的樣子?也是臺灣早期貧苦農村社會中,青少年奮發向上的典型故事。在貧困、欺壓之下,還是能夠樂觀積極面對生活。」

但吳玫瑛也指出,阿輝種種早熟的行為,且近似「完人」的孩童形象,於今看來也過於夢幻。阿輝無疑是所有人眼中的「理想兒童」,但他與年齡不符的成熟懂事,對現今讀者而言,似乎少了一點小孩本該擁有的純真。

解嚴之後,「野孩子」正流行

進入8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發達、戒嚴結束(1987),創作風氣更加自由。這時期的兒童文學,同樣富有時代特色。吳玫瑛笑著說:「『野孩子』要出現了!」

「若說兒童文學中對『好孩子』的描繪,是大人(政府)對孩童(人民)的期許,那麼『野孩子』的出現,就是要來戳破美好童話。同時更要提醒讀者,在現實社會裡,並非所有小孩都是幸運的。」

吳玫瑛認為張大春的《野孩子》(1996),便寫活了當時的「另類兒童」形象。在小說裡,張大春將自己帶入蹺家少年「大頭春」的第一人稱視角:父親無故失蹤、母親長期投心於事業,還在學校被主任誣陷燒毀考卷,最終憤而逃家,與一群無家可歸的少男少女在外流蕩。其中,對於街頭生活的描述,不少來自張大春擔任記者期間的見聞,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

「在外人眼裡,大頭春只是個混跡於黑社會的小流氓,與『好孩子』的特質相去甚遠。但藉由大頭春的故事,讀者得以了解一群被迫早熟的孩子,如何流轉於廢車廠、貨櫃、旅館、港口等非家場所。只因長期缺乏正常家庭的溫暖,才成為了令大人嫌惡、也嫌惡大人的問題少年。」

《野孩子》為第一人稱敘事小說,透過青少年直率不做作的口吻,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拍攝/馬藤萍)

我不知道:我爸爸如果在很遠那個地方的一家7-11門口站了一下、看見那張幾萬個小黑點點成的我的照片、他會想些什麼?也許他會這樣想:哇靠!我兒子跟我一樣、也落跑了!也許他會想:哇靠!大頭的頭怎麼變得這麼大?大得嚇死人!⋯⋯也許,我爸爸根本就不會注意到7-11門口的大玻璃上貼的那張大海報;他祇是走進去,跟裡面的小姐說:「七星一包。」

與良善的阿輝不同,大頭春的想法經常「政治不正確」且憤世忌俗。他對母親「登報尋子」的行為感到嗤之以鼻,也不在乎那位缺席的父親。這讓我們不禁反思,「野孩子」的叛逆是與生俱來的嗎?抑或他們的行為舉止,也正是大人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此外,透過叛逆青年的雙眼,我們更看見了「臺灣經濟奇蹟」時代下的社會陰暗面。這樣的對比性極強,也十分諷刺。

吳玫瑛認為,這正是兒童文學的魅力之處,看似以小孩子為主體,但涉及的主題往往很嚴肅。「有時候,用孩童的視角與口吻去處理大人的議題,反而更具有當頭棒喝的效果。」

說給全世界聽的臺灣童書

「好孩子」與「野孩子」除了作為臺灣兒童文學的演變標誌,也是不同時期臺灣社會概況的投射。但進一步思考,臺灣的兒童文學只能用來探討內部問題嗎?

吳玫瑛指出,面對全球化,本土作家要處理的事情自然也擴大了。過去,臺灣人要適應的是解嚴前與解嚴後的社會變動。但千禧年之後,多元文化衝擊之下,「身分認同」成了全人類都要面對的挑戰。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臺灣的兒童文學開始走向國際化。

這樣的轉折,吳玫瑛為我們分享了獲多項國際肯定的兒童繪本——《Guji-Guji》(2003)。由臺灣作家陳致元所創作,講述一隻生長在鴨子家庭裡的鱷魚Guji Guji,從小鴨媽媽對牠和其他小鴨就是一視同仁,受到同等的關愛與訓練,因此Guji Guji從來不覺得自己和鴨子有什麼區別。

直到有天,牠遇到了三隻不懷好意的鱷魚,被嘲笑不知道自己是誰,竟跟一群鴨子生活,更被慫恿是鱷魚就應該要把鴨子吃掉才對!這刺激了Guji Guji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鴨子」還是「鱷魚」?最終,Guji Guji找到答案——牠既不是鴨子也不是鱷魚,而是一隻獨一無二的「鱷魚鴨」。同時,Guji Guji也選擇保護自己的鴨子家庭,趕跑鱷魚。

吳玫瑛說道:「在這部作品裡,看不到任何一個在地文化元素。但Guji Guji對自我身分的探索,不僅臺灣讀者可以感同身受,甚至被放到全世界任何一個民族及文化語境中,都能引發共鳴。」

「更進一步來說,《Guji-Guji》既是在地的(local)又具全球性(global)。今天,我們走在街上,時不時可以碰見用流利中文跟你說『我是臺灣人』的西方臉孔,又或者是半句中文不通的華裔人士。」

面對此場景,我們是否會納悶,怎麼這些人好像跟我一樣,卻又有點不一樣?而這也不正呼應了Guji Guji的問題——牠過著鴨子的生活,卻有個鱷魚的外表。

也因此,吳玫瑛認為,儘管《Guji-Guji》是寫給年齡更小的讀者,但作者所欲探討的問題其實「很大人」。他寫出了Guji Guji充滿掙扎與困惑的過程,且結局也並未直接讓Guji Guji對自己的身分歸屬選邊站,而是以「多元文化共存」(及其疑難)作為一種答案。

在《主體、性別、地方論述與(後)現代童年想像:戰後台灣少年小說專論》中,吳玫瑛透過東西方理論等多元視角,對戰後臺灣兒童文學提出更豐富的研究論述與反思。 (拍攝/馬藤萍)

採訪尾聲,吳玫瑛笑著問道:「在認識了幾部作品之後,你們還會覺得兒童文學只是給小孩讀的『童話故事』嗎?」

兒童文學並非只是某種被簡化的知識讀物,其中有不少故事內容都帶有對大人世界的批判和挑戰。特別是在閱讀臺灣的兒童文學作品時,我們很難不察覺到故事及其處時代背景的關聯性。

「所以,哪怕成為大人了,我們仍需要閱讀兒童文學。用『小一點』的眼光看世界,同樣會有很深刻的體驗。」

研究來源

吳玫瑛(2019)。圖像敘事與跨文化(再)生產——當代台灣繪本的「世界文學」想像。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吳玫瑛(2012)。從「好孩子」到「野孩子」:台灣少年小說的童年論述與文化想像。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

採訪撰稿/徐瑜棉

攝影/廖唯佑

編輯/馬藤萍

本文轉載自《人文島嶼》。原文請<點此>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華航訊號異常轉降「捨近求遠」高雄 民航局開罰60萬元

鏡週刊
02

暴增167倍!彰化無人工廠「電費1.6萬」 台電:抄表無誤

CTWANT
03

未付57元資遣費遭罰30萬 雲林廠商親上火線回應了

EBC 東森新聞
04

日本iPhone17便宜台灣快5千,退稅還省更多!買回台灣可以用?達人列10點苦勸:別因小失大

今周刊
05

民間獵人加入後成效大增!屏東「獵龍行動」8個月逮7.4萬綠鬣蜥 發出禮卷581萬元

CTWANT
06

俄羅斯外海發生規模7.7強震 氣象署發布海嘯警訊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