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這麼方便,為何我們還需要口譯員?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翻譯,我們可能看不懂國際新聞、追不了劇,更別說讀世界名著了。
聯合國將每年 9 月 30 日訂為「國際翻譯日」,用以致敬這群在不同語言之間架橋的人,也表彰他們在聯繫各國中的關鍵作用。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到《換日線》專欄作者、資歷豐富的中英會議口譯員黃經偉,他將帶我們走進翻譯第一線,一窺這份職業的工作現場,有哪些所需能力與有趣挑戰。
很多人也好奇,AI 時代下「人類翻譯者」會被淘汰嗎? ──答案其實沒這麼簡單!
問:在成為專業口譯員之前,您一路走來的系所選擇?
我大學時念台大外文系就是因為喜歡語言,所以除了在系上學了很多跟英語、語言有關的課之外,也學了像法語或西班牙語,在大學部時也有修口譯課,就是希望可以實際運用語言來協助溝通,同時也去研究意義是怎麼產生出來、怎麼傳遞的。
大四時,我同時報考了新聞傳播所、翻譯所的口譯組,努力念書之下都有考上,當時請教了很多師長同學,後來決定念口譯所,當完兵後先進入台師大翻譯所口譯組念了碩一。那時學校規定,如果之前沒有在國外生活或學習過,會希望學生可以出國一年,因此我跟師大申請了獎學金,想說既然都要出國,那就去再念一個碩士,因此選擇到倫敦政經學院(LSE)念媒體傳播所,也算是圓夢,畢竟當初大學畢業時也有考慮傳播所。結束英國學業之後,我才回台念碩二。
翻譯所主要是希望我們多去接觸異國文化、讓語言更精進,所以我那一屆口譯組有 6 位同學,那年 6 個人都出去了,有人去美國當交換學生,也有跟我一樣到英國去進修,還有同學是後來到澳洲念碩士課程。但現在翻譯所好像就沒有這個規定了。
問:您現職性質是自由接案,包括「中英會議口譯員」、「公私部門內訓英文講師」與「編譯顧問」等角色,這幾種工作分別在做什麼?
所謂會議口譯員,主要是在各種國際會議場合,譬如學術研討、拜會、協商、正式稽核、國際論壇等,運用口譯技巧、跨文化溝通等專業職能,來協助與會者順利交流。
至於內訓講師,主要就是講授課程,我現在有在台師大教口譯,也有在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教口譯。私人機構教課的部分,其實就是看公司內訓的需求是什麼。我也有在教一些語言測驗相關的課,像是雅思、多益等。
再來是編譯顧問,比較像是傳統上大家認識的筆譯,或者是英語編修。譬如針對申請文件、申請國際獎項的申獎報告書、英語簡報的內容進行編修。
我其實還有類似像是語言教練的工作,幫企業高層、跨國企業 CEO 精進他們的商用英語與簡報英語。
每一場口譯案子,都是需聚精會神投入的戰役。圖/黃經偉 提供
問:您一天的工作日常是什麼樣子?
這個題目滿有趣的,不過其實跟大家也沒有太多不一樣。基本上這個工作就是要按照專案的性質,如果說是接到了口譯的案子、教學的案子,那就是按照時間出現,所以你可能也會需要通勤、甚至是出國。
如果是筆譯、撰稿或是備課,那就可以自行安排工作的時段,譬如可能今天想要睡飽一點,那就真的睡飽了再起來工作;或者有時候需要趕稿,那可能還要趕到很晚。所以其實就是「彈性工時」的工作日常。
除了要有時間管理能力,我最近有聽到一句話:不只是要管理時間,還要管理你的精力與體力。我覺得這就非常重要,尤其是有這麼多不同的工作性質,有時候可能還要出國、飛來飛去。
問:您在工作現場遇過最具挑戰性的場合?
場合部分,曾經有次經驗我把它暱稱為「三天快閃三國志」,也就是三天快閃三個國家,中國、越南和泰國。
其實當初接這個案子是友情支援,因為同事很急著需要有人來幫他代班,剛好我那三天都有空,所以就接了那個有關企業併購的商務口譯案子。
但比較尷尬的是,雖然我是臨時代班,可是我需要翻到的內容已經是整個案子的總結部分,所以大家可以想像,三天要去到三個國家,行程已非常緊湊,基本上睡眠不足,三天加起來才睡了一天的休息時間;而到中國去的時候,由於廠長講話鄉音非常重,所以我其實聽不太懂,簡報上又都是簡體字,且包含很多專有名詞、數字,都是我之前沒有拿到的資料,那次經驗確實很辛苦。
問:口譯員經常面臨事前沒拿到資料的狀況嗎?
我們會暱稱這種沒有拿到資料就必須要硬翻的狀況是「裸奔」,那樣壓力就會滿大的。
所以其實專業口譯員都一定會先跟客戶要資料,也會要會議相關的資訊,因為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會議整體的情境,對於口譯品質非常重要。我們現在都會很努力地跟客戶溝通,希望能先給我們資料,否則真的很難去維繫口譯的品質,但這種狀況還是有可能會發生。
尤其是國際會議,題材五花八門,譬如說我有碰過關於生物科技的場合,這麼專業的題材,但當時仍有部分場次是沒有資料的,所以同步口譯時當然壓力就很大。當下我跟同事很努力地去查找相關資料,後來是在會議現場遇到那位從波蘭來的講者,我們趕快去堵他,才拿到他的紙本資料。由於那場會議也是專有名詞滿天飛,如果沒有先準備的話,真的是沒辦法馬上翻出來。
所以說每一場口譯案子,都像是一個戰役,而且都一定要好好地打、聚精會神地打。
問:有沒有讓您印象最深刻、覺得翻譯真的「改變了什麼」的時刻?
我們當初在受訓時,老師就有跟我們講過,其實有時口譯員是一種「看不見但依舊存在」的重要角色。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家在參加國際會議時,通常就這樣順順地參加完了,其實不會去在意到有沒有口譯員,就很自然地、順利地接收到講者所要傳達的訊息,以及進行了問答(Q&A)環節。如果是這樣,那就代表口譯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的老師也說過,其實口譯員會被注意到,往往可能是兩種狀況:第一種就是設備出了問題,譬如收音突然有問題或出現很多雜音;第二種就是口譯員本身真的出包了,這個時候才會被注意到。所以當一場國際會議可以很順利地進行,坦白說其實口譯員就已經改變了很多事情,因為他讓整個會議可以無縫接軌地順暢交流。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就是現場的聽眾成功被講者的笑話逗笑了 ──由於很多笑話其實很難翻譯,因此聽眾能懂講者的笑話,也等於是口譯員改變了什麼。
問:想從事翻譯工作,除了語言,您認為還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我覺得除了語言之外,還需要有跨文化溝通的技能,要能掌握不同文化的情境脈絡。再來也要有更多的知識,譬如說對於一般性主題的掌握度,以及能快速換場、游移在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能力。
當然也很需要有溝通的熱忱,所以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剛才提到「看不見卻依舊存在」的狀態,比較是在同步口譯的情境之下,但若今天是做逐步口譯,你就會跟講者、聽眾面對面,這也意味著你是會被看見的,那當然就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
問:請問「同步口譯」、「逐步口譯」與「隨行口譯」分別在做什麼?
所謂「同步口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指的是透過現代科技的協助,讓口譯員用近乎同步的方式來翻譯講者的訊息。之所以說「近乎」同步,原因在於還是會存有時間差,可能是落後半句到一句。
不過,同步口譯雖然無法達到完全同步,但因為效率還是比較高,所以當在國際會議這類資訊密集度高的場合,要在很短的時間裡交流很多訊息,同步口譯仍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通常主辦單位會提供耳機給現場聽眾,口譯員則會坐在「口譯廂(Interpreting Booth)」裡,幫現場聽眾服務。
同步口譯時,口譯員通常會在「口譯廂」裡工作。圖/黃經偉 提供
至於「逐步口譯(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分為長逐步口譯、短逐步口譯,顧名思義就是講一段、翻一段,或是講一句、翻一句。像是國外電影明星來台灣宣傳,首映會後跟大家見面時,就會有逐步口譯員在旁邊,演員每講一段話,就幫他翻譯給電影院裡的觀眾。
還有另一種叫「隨行口譯(Escort Interpreting)」,需要亦步亦趨地跟在講者旁。例如跨國稽核時,就要陪在稽核官旁邊,無論是去查廠、參訪政府機關等,稽核官講什麼就要翻什麼,此時協助溝通的能力就要更強。
問:AI(如 ChatGPT)與機器翻譯(如 Google Translate)的普及下,您認為「人類翻譯」最不可取代的價值有哪些?
我覺得至少就目前來說,應該是還沒有立即的存在危機,因為人類翻譯工作者還是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價值。
舉例來說,我就有幫國外單位來台灣稽核時,陪同他們去看產品的生產流程。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因為稽核的氣氛往往比較「肅殺」與嚴謹,所以廠商的品管主管都會如坐針氈。但因為我跟政府的部會合作過滿多次,加上稽核流程我也已經頗為熟悉,這個廠商的品管主管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見到我了,因此他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他知道我可以幫他很忠實地傳遞訊息,甚至還會給他一些情緒上的支持,這也讓整個互動的流程更加順暢。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點是,AI 畢竟沒辦法知道人類經驗的複雜與深奧程度,因此還無法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藩籬,去共情、去同理。正如我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提及,口譯員的存在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緩衝(buffer)」,能讓整個溝通的過程增加更多的「人情味(human touch)」,這一點就是不管 AI 再怎麼強大,都沒有辦法取代的價值。
當然,科技日新月異,很多人認為 AI、機器翻譯都崛起了,加上我們很常會看到許多聳動的文字,好似翻譯是「夕陽產業」,因此不免擔憂。但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人類翻譯工作者必須要能去運用這些科技工具,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例如,如果你是筆譯,那麼可以運用 AI 加快處理工作的速度,此時很重要的是,你也要學會所謂的「譯後編輯(Post-editing)」,而且要具備專案管理的能力。若是口譯的話,則可以利用 AI 或機器翻譯來做會議資料的準備,提升準備工作的效率。
技術一定會不斷演進,我們所能做的,其實就是與時俱進,把這些技術看成是一個契機,來幫助自己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
問:您如何看待翻譯在全球化下的角色?
我在之前另一篇專欄文章有寫到,有句話叫「翻越語言鴻溝,譯成文化大橋」,這其實是貼在台師大翻譯所學生休息室裡的格言。以國際交流、國際新聞和外交場合為例,其實我們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翻譯」可以作為一個潤滑劑,讓溝通更順暢。
在國際談判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去守護不同的文化多樣性,像是歐盟其實有非常多組的口譯員,因為歐盟希望每一個會員國出席的代表,都能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他們甚至還有一個「口譯總署」來負責相關業務。
問:如果有年輕人想投入翻譯/口譯這個領域,您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我會建議大家,可以先想清楚自己究竟是喜歡「語言」,還是真的喜歡「翻譯」,因為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是喜歡翻譯,那就真的很需要有溝通的熱忱,也可以多去理解這個職業。
若想在這條路上走得遠,還要去想自己是要成為自由譯者,還是要進入企業或政府部門。如果選前者,就要思考是不是可以接受工作需求不確定、工作條件不固定,以及未來前景變化大等挑戰;如果選後者,可能就跟一般工作者一樣,要面臨比較多辦公室政治(office politics)等問題,同時一樣也逃不掉需用 AI 提升工作效率的挑戰。
例如想成為中英口譯員,就要把這兩個工作語言都打磨到近雙母語的程度,這條路才會走得比較順一點。專業養成方面,建議大家還是可以進入專業的翻譯學校去深造,可先以順利結訓、畢業為目標;等到畢業之後,也要加入專業的社群、跟師長與同學們保持良好的關係。最後如同前述,學習如何「與時俱進」。
以上這些是我能給大家的建議!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口譯員會被 AI 取代嗎?走進翻譯工作戰場,全面剖析能力養成與職涯發展!》,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你不知道的歐洲聯盟】跨界菁英齊聚,全球最龐大的「翻譯機器」在這裡
●外語學群在 AI 時代沒出路?從台大外文系經驗,拆解「只是學英文」的迷思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