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不管成不成功和療不療癒,重點是要《慶祝我們的失敗》!
文/犁客
大多數和「失敗」有關的格言俗諺或應對模式,焦點其實都不是失敗。
這類東西大致分為兩類。其一的焦點是「成功」,說這個失敗和成功是有關係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失敗為成功之母」;另一的焦點在於安慰,一時失志毋免怨嘆、一時落魄毋免膽寒(咦),不管說的是「你已經盡力、不留遺憾了」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別洩氣」,都是希望可以給遭遇失敗的人一些感情上的支持,穩定情緒。
有時這兩個焦點獨立存在,有時合而為一的──例如「不用失望,因為你正在替成功打基礎」之類說法,就是用第一個焦點當成第二個焦點的工具──無論如何,這兩個焦點的作用和希望達到的目的都是正向的,情緒穩下來了、好好分析失敗的原因,而且因為作業的經驗增加了,下回成功的機率因此就變高了。
一個是把失敗當成「試誤」、「預演」等等「成功」之前必須經歷的階段,一個是要調整「失敗」造成的精神影響──在失敗時這麼做沒什麼不好,不過,這麼做都不怎麼關心「失敗」。
可是「失敗」本身很值得討論。而且這些討論還不全然和「成功」有關。
做某件事結果「失敗」了,不一定是做事這人的問題──可能是大環境還不適合做這件事、可能是本來適合但過程中出了點變化、可能是對手做了什麼動作或對手比較強(假如這事必須和其他人競爭),也可能是「成功」的定義變得不大一樣。
而無論「失敗」的主因是外在還是做事這人,我們分析「失敗」,都能獲得許多資訊:我們會因此更了解大環境的狀況、更清楚每個步驟進行的意義及有否必要、更明白其他人是怎麼做這件事的;我們可能會在分析之後更確定我們要朝原來渴望的方向走,但也有可能發現,那個「成功」搞不好根本就是個不值得去努力的目標──不是說那個「成功」就不是「成功」了,而是在我們透過思考「失敗」、更理解大環境和自己之後,可能會發現那個目標長遠看來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真正目標,或發現那個追尋不適合自己。
「失敗」常常令人不快,不過不見得一定要因此去「檢討」,也不見得就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遇上「失敗」真正要注意的,是獲得了一個更多資訊的大好時機。
毋關成不成功。能獲得這些資訊,是「失敗」時最重要、也最難能可貴、其他時候很難弄到手或者弄到手自己也還不懂的超讚好康。
來讀《慶祝我們的失敗》吧!這才是遇上「失敗」最佳的應對態度~
▶▶看看【《慶祝我們的失敗》:我們與成功之間, 只差一步「成功的失敗」】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