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桌不喝了」:日本人在台創業的掙扎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在 2025 年某個晚上,參加一場在台日本企業家聚餐時,觀察到的有趣現象與對話。
當天一共 4 位與會者(包含我自己),其中 3 位是公司的創辦人兼老闆,另外一位則是擔任總經理的高階經理人。一如往常,我是當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其他幾位年齡都在 40 多歲到 50 多歲之間。
最讓我意外的是,大家當天只喝了一、兩杯酒就結束了。我平常就不太喝酒,所以這樣的狀況對我來說並不稀奇,但其他幾位都是酒量很好、很能喝的類型,這次竟然也都非常克制,讓我頗為驚訝。
其中一位笑著說:「真的越來越不能喝了啊,現在都不太能喝多了。」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不過,當晚坐在我們附近、看起來年齡相仿的一桌日本上班族,還是喝得挺開的,所以也許只有我們這桌比較「冷靜」。
這次聚會,讓我有機會聽到幾位在台灣經營事業的日籍老闆,分享了許多關於經營的困境,以及內心的真實聲音。這類話題平常不太會在公開場域中出現,我想透過這篇專欄文章和讀者朋友們聊聊,也許能對正在關注日本企業或跨國經營的人帶來一些啟發。
因「教育」而選擇回日本的家庭並不少見
人往往要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才能真正體會到家鄉的好。
我以前在日本時,總覺得:「日本實在是太難住了吧」,但當我實際踏出國門後,第一個感受竟然是:「哇,日本其實超級方便的!」
曾經住過美國與新加坡的我,認為台灣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地方。但當家中有小孩後,生活選擇的難題就出現了。我有一位創業者朋友,他的太太與兩個孩子這個月將搬回日本生活,他本人則會繼續留在台灣,過著「單身赴任」的日子。為什麼會如此呢?原因出在孩子的教育。
那位朋友雖然覺得:「不能近距離陪伴孩子成長,真的很捨不得。」但作為公司負責人,事業無法離身,他只能選擇繼續留在台灣。
他的長子目前就讀國中二年級,小兒子也正值國小高年級。據說促使他們做出這個決定的主因,是太太對台灣的教育制度產生疑慮。太太發現,台灣的公立國中給孩子的功課量相當多,孩子每天都壓力很大、作業寫不完,讓作為母親的她感到十分心疼與不安。
其實,因為教育考量而選擇回日本的家庭並不少見。
我有一位以前在台灣某知名廣告代理公司擔任總經理的朋友,也是來台工作了 5、6 年後,趁著女兒升國中的時機,舉家返回日本。據說這也是出於尊重太太的決定。也有些總經理選擇自己來台工作,讓孩子留在日本受教育,避免讓孩子在語言與課業壓力下適應不良。
我要強調的是,這並不是在批評台灣的教育;這反而是一種「因為擁有選擇權而產生的煩惱」,是一種幸福卻矛盾的掙扎,畢竟,每個家庭對教育的價值觀都不盡相同。
而我透過這場聚會,真切地看見了幾位朋友在「兩種教育體制之間」徘徊與猶豫的一面。
日籍服務業老闆們的心聲:招不到人,離職率又高
近年來,日本社會對於職場霸凌與各種騷擾的意識逐漸抬頭,台灣亦是如此。我感受到,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許多管理者在面對人事管理時,變得更加小心與謹慎。
尤其是在服務業領域,日台商業文化差異、人力資源處理方式的不同,讓不少日本企業主在台灣吃了許多苦頭。很多在日本擁有成功店鋪經驗的人,來到台灣後,往往會用一樣的邏輯去規劃新店開幕。但實際上,大多都不太順利,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招不到人。
你可能會好奇:「不是說招不到人嗎?但怎麼聽說很多人去面試都被拒絕?」實際上,大多數企業早就已經降低錄取門檻,只求能找到肯做的人。即便如此,人力仍難以穩定長存。
來自日本的老闆們,經常會被台灣的高離職率嚇到。我有一位曾立志要讓餐飲品牌上市的朋友,這幾年已經不再提 IPO(首次公開募股),當初的志向似乎悄悄轉變。更有一位朋友,即使店內業績很好、高朋滿座,但最後還是選擇關店,原因只有一個:人難請、留不住。
他們也說,日本現在也有相同現象。
社群上,大家對「離職代辦(退職代行モームリ)」的討論非常激烈。根據厚生勞動省 2024 年發表的統計數字,新鮮人 3 年內離職率為 35%;而依據《天下雜誌》的報導,台灣新人半年內的離職率則有 25%-40%。
日本的服務業也不輕鬆。最近新開的 SUBWAY 連鎖店,全店的打工族居然是透過打工兼職媒合平台「Timee(タイミー)」來支援的,這顯示出缺乏人力已是普遍問題。
開發商主動聯繫的背後 ──一個充滿挑戰的關鍵期
在台灣創業的日本朋友最近告訴我,他的店鋪接到了好幾通來自商場開發商的電話,詢問是否願意進駐。這很可能代表著商場空鋪越來越多。有些原本人氣就不高的商場並不意外,但連以前很難談的黃金地段現在也開始主動邀約,就比較少見了。
換作幾年前,這樣的機會簡直求之不得。但如同我們在聚餐中聊到的,「即便開了新店,還是請不到人」,有一位經營服務業的朋友無奈地說:「真的太難了。」
我深刻感覺到,日系服務業在台灣正處於一個轉型與挑戰交織的關鍵時期。
日圓貶值使得台灣人赴日旅遊大增,反過來也讓在台灣的日系服務顯得「貴」,再加上行業間的薪資結構問題、不動產價格不斷上漲,以及人力流動率高,種種因素交織之下,讓經營者們面臨三重、甚至四重壓力。
當然,我們自己也不例外。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狀況好的客戶,怎麼推都有效;而狀況不佳的客戶,怎麼做似乎都難以奏效,落差越來越明顯。
看到這些在異國他鄉,使用不同語言、適應不同文化,依然努力打拚的朋友們,我真心佩服。同時也忍不住苦笑著對自己說一句:「你也撐得不錯嘛!」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我們這桌不喝了」:一場日本企業家聚餐,揭開在台創業的集體焦慮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日本人憑什麼賺台灣人的錢?」──關於日商在台必被同業攻擊的「都市傳說」
●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矽谷」嗎?美國創業者在台灣:成為新創島的先決條件是「文化轉變」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