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羅世宏專欄:歐洲民主防護盾 為何與如何打造

上報

發布於 1天前 • 羅世宏
歐盟將建立「歐洲事實查核組織網絡」,將查核內容在各語言間互通,並建立共同資料庫,提供媒體、研究者與平台使用。(資料照片/美聯社)

11 月 12 日,歐盟執委會正式公布「歐洲民主防護盾」(European Democracy Shield)與「歐盟公民社會策略」(EU Strategy for Civil Society)政策倡議文件。根據歐洲民主防護盾(與歐盟公民社會策略)方案,歐盟預計將投資90億歐元,且已框列在下一期歐盟長期預算、為期約 7 年左右的資金當中。其用途為支持公民社會、新聞業、事實查核組織、媒體素養、資訊韌性等多個面向。

這兩份文件的象徵意義重大,代表歐洲第一次以「防護」、「韌性」與「混合威脅」等語彙描述民主制度面臨的風險。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制度,如今成為需要長期維護的「基礎設施」。此一轉折,充分展現歐盟對資訊戰與認知戰的新理解。

這些變化並非突如其來。早在 11 月初,《衛報》即披露一份歐盟執委會外流文件。文件顯示,歐盟將成立「歐洲民主韌性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emocratic Resilience),作為監測、預警與回應假訊息與外部干預的中樞機構。該中心將整合會員國與候選國的資源,成為歐盟對抗資訊操弄的「中樞指揮部」。

資訊戰不再是抽象威脅

外流文件並未模糊威脅來源,而是直接點名俄羅斯與中國。文件清楚指出,除了侵略烏克蘭,俄羅斯同時也升高混合攻擊,以虛假敘事與篡改歷史事實侵蝕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任。這些,不再只是零星的網軍行動,而是有策略、有資源、跨平台且持續性的攻勢。

歐盟外交部門指出,俄羅斯的假訊息攻勢已包含數十起具體案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幽靈分身」(Doppelganger)行動。這些行動透過仿冒《Die Welt》、《Le Point》、《La Stampa》與 Polskie Radio 等新聞媒體網站,企圖以假亂真。假新聞並非粗糙拼湊,而是格式、語氣與設計皆與原版相仿,讓公眾難以辨識,再透過社群平台擴大其影響力

中國亦被列為重大威脅來源。歐盟外交部門指出,北京常以私人公關公司、跨國網紅與「訊息漂白」手法散布親中內容。多倫多大學 Citizen Lab 在 2024 年揭露,共有 123 個偽裝成國際新聞組織的網站,在全球 30 國散布與中國政治利益一致的內容。這些動作呈現另一種資訊滲透策略,不靠強迫或屏蔽,而靠偽裝與擬真,讓人誤以為其內容屬於「自然輿論」。

資訊干預已開始改變現實

若只把假訊息視為輿論戰或「資訊噪音」,顯然低估其破壞力。歐盟之所以痛下決心,關鍵在於多個選舉實例證實資訊操弄已具體影響民主程序。2025 年,羅馬尼亞因解密情報顯示俄羅斯大規模介入選舉,包括攻擊選務 IT 系統、操弄社群輿論、援助特定候選人,導致法院宣布選舉無效,成為歐盟史上首例

摩爾多瓦也成為另一起示警案例。該國政府公開指控俄羅斯發動買票行動、假訊息擴散與代理組織運作,以影響國會選舉結果。在歐盟內部的討論中,這些事件被視為「民主脆弱化的真實證據」。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European Movement International(@european.movement)分享的貼文

歐洲民主防護盾的核心

在這些威脅下,歐盟提出三大戰略目標:確保資訊空間完整性、強化選舉與媒體制度、以及提升整體社會韌性。

最具制度創新意義的,就是成立「歐洲民主韌性中心」。這個中心是歐洲資訊防衛的核心樞紐,將整合快速警示系統(Rapid Alert System)、歐洲數位媒體觀測站(EDMO)、平台治理機構與國家級資訊防衛單位,建立跨國預警與回應機制。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並未採取封閉式的國家安全模式,而是在此中心中設置「利害關係人平台」(Stakeholder Platform),讓民間社會、研究者、事實查核組織與媒體共同參與決策與資訊共享。

這種「開放式安全模式」展現的是歐洲的制度自信,也強調民主防線不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工程。

事實查核成為民主基礎建設

民主防護盾的另一主軸是強化事實查核。歐盟將建立「歐洲事實查核組織網絡」,將查核內容在各語言間互通,並建立共同資料庫,提供媒體、研究者與平台使用。這是世界上首次將事實查核提升至跨國制度層級,象徵歐盟直接承認資訊真偽已是民主的根本問題。

此外,歐盟將要求平台依《數位服務法》(DSA)啟動選舉期間的危機協定,提高演算法透明度,並針對 AI 生成內容執行更嚴格的標示、審查與回應機制。這顯示歐盟深知下一波資訊戰可能不靠真人,而靠 AI 迅速複製、擴散、偽造訊息,破壞選舉與公共討論。

公民社會是民主防衛的骨幹

在政策推出後,長期參與協商過程的歐洲民主夥伴關係(European Partnership for Democracy, EPD)也發表聲明,強調民主防護盾固然象徵突破,但「這僅是第一步,而非最終目標」。EPD 與 65 個組織在過去兩年持續參與倡議,提出大量建議,包括資訊空間治理、跨國選舉監督以及民主支持資金配置等。EPD 指出,歐盟在文件中採納了大多數建議,但不少仍需要更具操作性的落實機制。

聲明特別強調,民主防護盾的價值不只是政策理念,而是其首次明確承認「民主需要長期投資」──從地方新聞到非營利組織,從青年公民教育到審議式民主。歐盟承諾投資九十億歐元於公民社會,象徵其從「規範輸出者」轉向「民主投資者」的角色。這代表歐盟第一次從制度層級承認,公民社會不僅是政策對象,而是民主韌性的主要來源。歐盟希望透過這些措施,協助NGO抵禦外部法律威脅、跨境網攻、資金封鎖與政治施壓。

EPD 的另一個提醒,也具有前瞻意義:民主防護必須具備調適能力。面對 AI 假訊息、跨平台操弄與新型混合戰術,防護盾不能只是靜態政策,而需不斷更新與擴展。EPD 也承諾將持續監督政策落實,促使歐盟不僅啟動民主防護,也真正跑完民主長跑。

民主防護盾的啟示

馮德賴恩在宣布民主防護盾時強調:「民主是我們自由、繁榮與安全的基礎。我們必須提高共同保護它的能力」。這句話點出了歐洲當前的認知:民主的開放性也使它更容易遭到攻擊,而唯有透過制度創新、資訊治理與公民教育才能提升其韌性。

從台灣的角度看,歐盟的做法並不遙遠。我們同樣處於外部威權滲透、內部社會分裂、媒體困境與 AI 假訊息的夾擊之中。歐洲的政策改革提醒我們,民主不是只靠制度本身在運作,而是必須透過公民教育、事實查核、新聞品質、制度透明與公民參與來共同維護。

歐洲民主防護盾象徵著一種新的理解:民主不是靜態制度,而是一種需要被防衛、被更新、也被共同維持的生活方式。民主的韌性,來自一個社會願不願意看清威脅、接住衝擊、並在危機中修補與鞏固共同的政治基礎。這不只是歐洲的挑戰,也是台灣的挑戰。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馬路當賽車場!4豪車「街頭競速」撞超商 店外民眾撞骨折

EBC 東森新聞
02

1週6次...房仲爸激戰女業務 運動量好足!她嬌喊:你量體重會變瘦

鏡週刊
03

太子集團案海外金流經手人到案 尼爾創新負責人、財務主管收押

三立新聞網
04

中國禁日令一出!台灣「2關鍵字」飆天花板

NOWNEWS今日新聞
05

長髮女鬼真身曝!基隆中山隧道出沒…害直擊騎士嚇到腿軟3人下場出爐

三立新聞網
06

網紅賓賓哥開直播嗆聲校長 盧秀燕:將採法律行動

中央通訊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