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澳洲總理大勝連任:看懂夾縫外交的真相

換日線

更新於 06月18日10:43 • 發布於 06月02日11:17 • 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澳洲總理大勝連任:看懂夾縫外交的真相

2025 年 5 月 3 日,澳洲第 48 屆聯邦大選塵埃落定。執政的工黨在總理安東尼.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領導下贏得 94 席眾議院席次、創該黨歷史最高紀錄,成功擊敗自由黨—國家黨聯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以下簡稱「聯盟」)。

選後,艾班尼斯順利成為 20 年來首位連任成功的總理。這場大勝甚至如同一場政治海嘯,席捲了在野聯盟領袖彼得.達頓(Peter Dutton),讓其丟失昆士蘭 Dickson 的選區席位。

在全球面臨關稅戰隱憂,與美中長期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下,本次澳洲大選的主軸無疑與在兩強之間的外交、經貿路線選擇高度相關,尤其澳洲(2023 年)對美出口 270 億美元(占總出口 7%)、對中出口1,530 億美元(占 34%),更凸顯其在美中之間的兩難。

然而,臺灣媒體大多以「親中」、「親美」的簡單二分法解讀澳洲政局變化,卻極容易忽略其長期處於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與中國(區域擴張政策)夾縫間,複雜而多變的政策定位。

因此,本文將回顧澳洲選前的政治背景,分析工黨新政府的對外政策,並探討其對印太地區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希望帶給讀者朋友更平衡且深入的國際地緣政治視野:

澳洲大選,對印太情勢動見觀瞻

今年澳洲大選的背景,如同一場高風險的棋局:從美國對全球祭出對等關稅開始,到後續的美中經貿對抗白熱化,都讓於印太區域美中勢力平衡中舉足輕重的澳洲選民如何抉擇,備受各國矚目。

而執政的工黨和在野的聯盟,對於如何應對美中之間的「選邊」,也有很大的差別:(在野)聯盟領袖達頓強調「與美加強合作」,自己若當選後將首訪華盛頓,被外界解讀為「隱性川粉」;反觀現任總理艾班尼斯,則積極捍衛自己「多元平衡且穩健」的經貿佈局,並拒絕在川普政府的威脅下妥協;又因同黨的前總理吉亭(Paul Keating)於去年發表驚世駭俗的「臺灣是中國不動產」言論,被許多媒體貼上了「親中遠美」標籤。

其實,回顧澳洲的政治史,工黨與聯盟確實在外交路線上有著一定程度分歧:

  • 1972 年,澳洲總理高夫.惠特拉姆(Edward Gough Whitlam)帶領工黨取得政權後,很快與中國建交,並為中澳經貿合作搭起橋梁,此後兩國間的關係(無論哪黨執政均)不斷升溫、更在上段提到的工黨總理吉亭(Paul Keating)任期(1992-1996)中來到高點。吉亭不僅率內閣成員訪中、並公開表示對「香港無條件回歸中國」等議題的支持。
  • 然而,到了 1996-2007 年,聯盟(自由黨)出身的總理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則明顯與美國較為親密,除 2003 年派兵參與伊拉克戰爭、鞏固「美澳同盟」外,儘管其任內多次訪華,卻也因決定接見達賴喇嘛,而遭中國官媒強力抨擊。
  • 到了 2013-2022 年間,聯盟政府(總理阿博特、特恩布爾、莫里森)長期執政下,對華立場更轉趨強硬:當中尤以莫里森總理(Scott John Morrison)先後禁止華為參與 5G 建設、公開批評香港《國安法》並聲援反送中學生,2021 年加入澳英美軍事同盟 AUKUS 等等,更導致中澳關係跌至冰點。
  • 2022 年再次上台的工黨政府,則開始積極修補中澳關係:如 2023 年透過密集交流、促成中國解除對澳洲煤炭與木材的進口禁令,恢復 80 億美元貿易額。2024 年則邀請中國總理李強訪澳,成為 7 年來的高層互訪「破冰」首例。接著又由貿易部長唐.法雷爾(Don Farrell)在上海進口博覽會與中國商務部長會面,加強澳洲企業參與中國市場,並為 2025 年進一步深化農產品貿易奠基⋯⋯。

「等距外交」的穩健路線,獲較多選民青睞

在 2025 大選前,民調顯示工黨僅以 52% 對 48% 微幅領先聯盟,選後結果卻贏得 94 席,創 1943 年以來連任政府最高席次,聯盟則在西澳 Curtin 與南澳 Sturt 等傳統票倉失利。

部分中國官媒因此解讀,這是澳洲選民青睞艾班尼斯的穩健路線,並且在「盲目親美」的聯盟和「支持中國」的工黨中做出明智抉擇。然而根據 CSIS 等國際機構的選後分析,實情遠遠彼此複雜許多。

事實上,儘管根據民調,多數澳洲選民(45%)認同艾班尼斯的「修復中澳關係」策略、僅 34% 信任其對美政策,確實反映出對政府應對川普發動關稅戰的不滿。但隨著中資再度湧入澳洲,生活成本的爆增(2024 年雪梨房價中位數高達 140 萬澳元)與通貨膨脹(7.8%),同樣讓澳洲政府相繼對來自中國的投資、移民等祭出更為嚴格的政策限制。

另一方面,艾班尼斯在對美關係上,也遠比先前的工黨首相著力更深:如其任內持續推進(由莫里森簽署的)AUKUS 協定,就引發黨內前總理吉亭的高度不滿;2025 年 8 月更計畫在珀斯舉行「美澳聯合軍演」,由兩國國防部長共同領軍指揮,預計出動 1.2 萬名士兵,強化南海威懾力。

換言之,即使艾班尼斯政府為了緩解美國關稅戰的壓力,確實更加積極與中方協商各項合作協議,然而一旦涉及國防、國安層面,仍明顯地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強化聯盟關係,以抗衡中國近年在印太地區的擴張主義。

區域內多邊合作,打破「選邊」困局

艾班尼斯(左)出訪印尼簽署 KINETIK 綠色基礎建設協議。圖/截自 APT@YouTube

筆者認為,工黨新政府的對外政策如同一艘巨輪,航行在美中對抗的驚濤駭浪中,力求保持平衡。其「穩定中澳、深化美澳、積極聯結東南亞與太平洋」的靈活三角策略,更十分值得參考。

例如,除前段所述的「經貿與中國積極和解、國防強化與美方合作」之外,在東南亞與太平洋區域,更延續其「氣候外交」路線,積極增加其影響力:5 月 15 日選後,艾班尼斯馬上出訪印尼,與印尼總統蘇比安托簽署高達 5,000 萬美元的 KINETIK 綠色基礎建設協議。同時其任內亦積極參與藍點網絡(Blue Dot Network),大量投資於東協各國的交通建設,與日本合作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的同時,也同時佈局東協深具潛力的內需市場。

面對如今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局勢,工黨明確採取了多邊主義的外交路線,試圖避免過度依賴美中任一方,而是透過建立區域多邊合作架構,促進經濟穩定與區域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工黨提出的「印太氣候基金」計劃,展現了澳洲期望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擔負更積極角色的決心,尤其是在美國逐漸淡出國際多邊合作體系後,澳洲藉此倡議提供新的氣候領導選項。

回顧更早之前的澳洲歷史,其實早從惠特拉姆時代就以開放多邊的政策,成功促進澳洲提升國際地位、經濟逐漸繁榮。當前工黨政府若能從中汲取經驗,謹慎而積極地推動區域多邊合作,將有助於緩解區域緊張,並創造更多元、更穩定的經濟與戰略合作機制。

如今,澳洲工黨的再次勝利,絕非「親中」或「親美」的路線選擇,而是僅彰顯其多邊外交戰略的方向,符合多數選民的期待,更象徵著印太地區有望在多邊主義框架下開啟新的合作篇章,為區域帶來更多和平與繁榮的契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澳洲總理大勝連任:工黨真的「親中遠美」嗎?看懂澳洲夾縫外交的真相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澳洲,並不是個「什麼都好的理想國」:社會角落的一些觀察
●澳洲政壇變天:工黨艾班尼斯將成新總理!然而大選最大贏家,卻非傳統兩大黨?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2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