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聯合國認證就崇拜?小心有「灌水」!
當代社會似乎越來越看重一些「表面」的東西,至少在面對一個人或組織,尚未能夠掌握其完整資訊的時候,各類「認證」就變成重要的參考指標:
舉凡我們升學過程中種種「課外表現」或「志工證明」,到進入社會後(部分被過度吹捧的)各類專業證照,都成為「個人品牌」的一環,也經常實際影響著職場出路;即便到了企業或組織層級,不少單位熱衷於獲得「某某獎項」或「某某認證」,作為其對外募資或公關的基礎。
但當中到底孰真孰假?「表面」背後反映的「真實」情況又是如何?
在此需要先強調的是,這裡我並無意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批評各類「認證」或「獎項」制度,與積極追求乃至「收集」它們的人──畢竟正如全球各國普遍接受的「大學文憑」,無論付出是否與所得相應、取得者是否真有相應實力,這些認證最終還是會回到市場機制接受檢驗與調整。
但近期個人卻觀察到一種「市場亂象」:即越來越多所謂的「認證機構」、「課程平臺」、「獎項與活動主辦者」等等,明顯利用資訊差、甚至直接「遊走灰色地帶」地發行某些看似「高大上」的高價認證,從而獲得高額利潤──至於花費了高額費用的參與者,是否真能因此換得這些機構宣稱的「效益」,則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也不是這些機構關心的事情。
舉例來說,關於 SDGs 和 ESG 的「市場亂象」我已在其他文章中吐槽太多。
或者近期連臺灣的環境部長彭啓明都開嗆某些「坊間課程跟詐騙沒兩樣」 ,相信已經不用我多說。
本篇文章,則要來聊聊另一個我也「深陷其中」的組織:聯合國,和他背後延伸出的龐大「商機」:
UN 延伸出的龐大「商機」
近期,有越來越多朋友向我詢問:「我報名了〇〇機構舉辦的『聯合國某某周邊論壇』、甚至有機會直接造訪聯合國紐約總部,但要價不低,想問問這樣的參與經驗有用嗎?」;「〇〇課程號稱有『UN 專家權威認證』、能幫助日後到國際組織求職,是真的嗎?」
這才注意到,原來近年「UN 認證」在臺灣的文教補教市場似乎成為顯學,甚至成為「國際化」的代名詞。
但到底拿到一張印有「聯合國 Logo」的認證,或是能進入聯合國大會堂「參與活動」,是不是件「有用、有幫助」的事?坦白說還真的非常見仁見智,也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審視其「功用」:若單純從增廣見聞、國際交流、認識各國朋友的角度,聯合國的各類活動確實有很強的獨特性,但若從「投資報酬率」來看,就要仔細去檢視各式「表面相近、實則不同」的活動/課程屬性了。
這些課程或論壇活動,一般會以下 3 種形式出現
聯合國與轄下機構「自己舉辦」的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如會議、研討會等等):即聯合國培訓(UNITAR),聯合國大學(UNU)與 UN 轄下正式機構平台所提供的內容。相關資訊都可以在 UN 與其下轄組織的官網中得知。
參與者在完成一定的學習時數或指定的任務後(例如參與某些工作坊),便可以拿到一張「印有 UN logo」的電子版證書。這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免費資源,僅僅需要註冊即可參與,另外有些線下課程或活動則需要付費參與。與聯合國體系「有關的」機構所提供的課程或活動:這些機構五花八門,例如美國麻省理工(MIT)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共推的「ESG Financing」系列培訓;受 UN 正式委託的特定機構所開設的課程;也可以是號稱「與 UN 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單位等等。
這些單位該如何確定其「正統性」?其實到 UN 各機構官網,都能查詢所謂的「Accredited NGO」、「Observer Entity」或「諮詢地位組織」的名單。而他們的培訓活動或舉辦的實體研討會,理論上也可頒發所謂的「UN 認證」,但這些課程往往需要付費參與,且要價往往較 UN 自辦的課程和活動高出不少。「灰色地帶」的操作:如許多根本不是 UN 官方認可的「講師」或「單位」,卻常常打著UN 的名號開班授課,或帶領所謂的「聯合國參訪團」⋯⋯它們通常為了避免侵權,只會在文字與宣傳上以「擦邊球」的方式來與 UN 產生關聯,也不敢明目張膽地用上 UN 官方的識別與符號。但仍有少數膽大妄為的業者,會胡亂張冠李戴宣稱自己能「代表 UN」,就時常惹上糾紛、甚至引起聯合國正牌單位發函澄清,乃至提起法律訴訟。
更有甚者,有些投機份子會利用資訊落差,拿第一點提到的「UN 免費資源」,包裝一番後成為自己對外盈利的素材。嚴格上來說,其教材確實是「UN 的東西」,甚至經過引導至官網後也讓學員獲得了「UN 的證書」,但明明就有公開免費資源,卻被特定人士利用資訊差拿來包裝牟利,實在很讓人無語。
上述的 3 大形式,只要牽涉到「非 UN 單位」參與其中,無論是正規授權還是灰色地帶,多半就有「商機」和相關的產業鏈,來提供情緒價值和滿足特定需求。但你包含金錢在內的種種付出,是否能夠取得業者聲稱的效益,就需要仔細思量了。
10 年過來人的真實分享:如何判斷「UN 經驗」是否值得
正如筆者分享過的文章所述,現在包括 UN 和許多國際組織、企業在錄取新人時會看的,並非全然以哪間大學畢業、拿過哪些證書為標準,而是越來越看重「真正做過哪些專案」,以及到底對他人或所處的社區,發揮過什麼樣的「正面影響力」。
又或著,所謂「UN 經驗」更具價值的,其實是透過這些活動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包含優質的師資、同儕,以及活動與會議期間的其他參與者,若能與之建立長久的夥伴關係,對於往後的職涯往往能夠有所啟發或幫助。
反之,若只是空有所謂的「UN 認證」或少數幾次「參加 UN 相關論壇經驗」,其實不過就是對外行人來說可能會有點羨慕的談資;對於真正在跨國企業與組織擁有豐富經驗的人來說,坦白說並不會特別覺得你的 UN 認證有太多的價值 - 這不僅僅是在說 UN,而是每個領域,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現象。
也因此,面對如今市面上多如牛毛的「UN 證書」與「參與 UN 活動」等機會,到底值不值得付費擁有?筆者建議從幾個標準判斷:
首先需要研究一下,你所參與的活動/課程屬於上段所述 1、2、3 的哪個分類,授課或主籌單位到底是屬於哪個層級的角色?有沒有與 UN 的直接關聯,以及機構或講師本身對於該議題/ 領域的長期專業與經驗。
一般來說,撇開金錢的投入,可以研究一下關於「時間」的成本與「資格」的要求:理論上「含金量」越高的認證和活動,要求也會越高,例如在前期篩選過程,會有對背景和專業度的嚴格把關(亦即參與者勢必在某個領域上已投入相當長的時間、並有一些可受公評的成果),而在活動/課程的當下,多半也有較嚴謹的規定與事後的定期審核(例如企業的淨零碳排宣告就要定期查核與驗證);反觀很多「繳錢就能參與」的項目與活動,可能就含有不少的「灌水」成分。
聯合國的各類下轄與合作組織、周邊活動多如牛毛,但「代表性」就需要靠自己判斷:例如在你鎖定特定領域打算深耕後,理論上應該已經知道該領域的權威與「大咖」有哪些人,因此不妨先研究一下你要參與的活動或課程,是否有這些人士參與其中,或是了解一下這些活動是否真的夠「跨國」、夠「正式」地討論國際議題,還是大多來自同一國籍/類似身分的人,去拍照打卡發新聞稿而已。
承上,即便是每年幾個比較有知名度的大型活動(例如 GA、COP、WHA 等),組團去參與也有分不同「等級」,最佳當然是能進到主會場,與各國決策者、專家與領導層人物進行有意義的交流與連結;但當中也有很多「擦邊球」的作法,甚至只是組團去周邊「到此一遊」。參與這些活動「看起來」也確實跟 UN 大會沾上了邊,但除了公關行銷(或對履歷加一點點分)的功能外,並無太多後續的實際效益。
最後,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很多時候「名過其實」也許只是爭取機會的過程,且在某些情境下,「打點門面」可能也有其必要,以槓桿出更多的資源與機會⋯⋯這些都無可厚非。不過同時間真正的價值,必然也需要經過時間的淬煉、現實的檢驗。
長遠來說,到底你在這個產業中有哪些實際的行動、創造了什麼樣的影響力,才是不分領域和產業,能被國際市場認可的關鍵──所謂「認證」無論再權威,到頭來終究就是一張紙而已。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聯合國員工現身說法:各類「UN 認證」到底誰真誰假?代表性和含金量該如何認定?》,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如何進聯合國工作?應徵方式、職等與待遇大解密
●穆斯林不只是不吃豬肉而已?淺談「清真認證」與其背後的無限商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