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日本米荒全解析:台灣米能進軍日本市場嗎?

換日線

更新於 06月24日08:56 • 發布於 06月06日10:46 • 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日本米荒全解析:台灣米能進軍日本市場嗎?

大家好!我是目前在台灣經營數位行銷公司 applemint 的代表佐藤(Leo Sato)。

近期,日本正面臨被媒體稱為「米荒」的稻米短缺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不久前,日本農林水產時任大臣江藤拓因公開表示「自己從未買過米」而遭輿論抨擊,最終請辭下台。雖然這樣的發展看似有些「過激」,但考量到日本現正面臨著嚴重米荒,再加上夏季參議院選舉將近,背後的政治壓力無疑也是原因之一。

雖然我目前居住在台灣,日本國內的米荒並不會直接影響到我的生活,但據我所知,近來不少日本遊客在造訪台灣或韓國時,會購買當地販售的日本米,甚至購買以日本品種栽培的在地米帶回去囤貨使用。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簡要整理日本目前的「米荒」狀況,進一步探討日本人對「國產米」的強烈情感與偏好,並思考台灣米是否有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切入日本市場,獲得更廣泛的接受與認可。

日本米荒現象全解析:政策、流通體系與農村危機

問題一:減產政策的結構性影響

究竟日本為什麼會這麼突如其來地出現米荒現象?

其實,造成米短缺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近年來觀光客大量湧入日本,帶動國內餐飲業對米的需求激增,以及 2024 年 8 月宮崎地震後,民眾恐慌性搶購囤糧等因素。但若從結構面的角度來看,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應是日本長年實施的「減產政策」(日文稱:減反政策)。

這項政策的本意是透過限制稻米生產量來穩定米價,雖然表面上看來,該政策已於 2018 年終止,但實際上,日本政府至今仍每年編列約 3,500 億日圓(約新台幣 728 億元)的補助預算,鼓勵農民改種非主食用米作物。也就是說,若農民仍選擇種植主食用米,便無法領取補助金,因此多數農民傾向於減少水稻種植,進而抑制了整體供給量。

現行的減產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成功維持了米價,但卻忽略了另個重要面向 ──穩定供應。這也導致這次儘管沒有任何天災或歉收,當地仍出現米荒,反映出政策在供需平衡上的失衡與盲點。

問題二:流通體系的結構性問題

1942 年至 1994 年間,日本的稻米價格與流通皆由政府統一管理。然而,自 1995 年《糧食法》實施後,日本開始進入所謂的「米食自由化」時代,農民得以自行販售稻米。

但實際上,多數農民並不具備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管道或知識,因此最終還是要仰賴仲介業者進行販售。部分仲介商更是利用農民對最終銷售價格不甚了解的弱點,跟農民低價收購後,再高價賣給零售商或終端買家,藉此賺取高額利潤。

由於整個流通結構不夠透明,目前日本國內約有 21 萬噸的稻米去向不明,而這樣的現象正是流通制度失衡所帶來的後果之一。

問題三:老齡化農村與外國稻米的崛起

雖然表面上看來,提高生產量可以暫時緩解米荒問題,但如同大家所想,日本農村面臨的是更加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農民高齡化與經營困難。

根據日本綜合研究所《米穀流通 2040 藍圖》的資料,日本境內約有九成的稻米農戶處於虧損狀態,其中 65 歲以上的農民占比,更高達 73.9%,這樣的產業結構顯示出農業接班與永續經營面臨極大挑戰。

受此影響,日本國內對外國稻米的依賴也逐漸增加。例如連鎖餐飲品牌如松屋與吉野家,自 2024 年春季起,就宣布在部分店鋪開始提供國產米與外國米混合的米飯。

事實上,自 1995 年起,日本便根據國際協議設立了每年 77 萬噸的外國米進口配額(Minimum Access Rice,又稱 MA Rice),其中有 10 萬噸被劃為主食用米,在糧食供應緊張時作為備用。從 2018 年到 2023 年間,日本從未動用這 10 萬噸的應急配額,但到了 2024 年,日本首次將這項主食用米進口數量用滿,反映出此次米荒的嚴峻程度。

台灣米對日出口的文化門檻

台灣產米對日出口量,近年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可見未來也具備進一步擴大的潛力。不過,就短期來看,我認為要出現爆炸性成長仍有一定難度,主要原因在於,日本社會對台灣飲食文化的理解與認知仍未夠深入。事實上,食品貿易的推動,往往需伴隨「飲食文化的輸出」才能真正建立市場。

以義大利麵為例,根據《食品新聞》報導,2023 年日本的義大利麵(乾麵類)進口量高達 14.63 萬公噸,而農林水產省的《食料安全保障月報》則指出,小麥的進口量更是達到約 510 萬公噸。這背後反映的是,義大利與西方飲食文化在日本社會的普及與接受度。

透過這次的調查,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其實,日本在義大利麵與小麥的進口量,與 10 年前相比,是略有下降的。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數量略降,進口總量依然非常龐大,可見這些食材已深植於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與西式飲食文化全面滲透密切相關。

同樣地,台灣米若要在日本市場真正站穩腳步,僅有產品品質是不夠的,關鍵在於能否提升日本人對台灣料理與飲食文化的認識與共鳴,讓台灣米與台灣飲食文化一同被日本社會理解與接受。唯有如此,台灣米的市場接受度才有機會真正提升,而這也說明了,米與飲食文化必須一同出口,兩者缺一不可。

根據獨立媒體《上下游》資料整理,2018-2019 年台灣出口至日本的白米數量不到 100 公噸,數量極為有限;但到了 2020 年,單年出口量大幅增加至 4,988 公噸。

雖然之後出口量因疫情與運輸成本高漲略為下降,但隨著日本國內爆發米荒,台灣米再度受到矚目。農業部次長胡忠一 5 月中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台灣今(2025)年外銷日本的米配額擴大爭取至 7,160 公噸的關稅優惠配額,並預估全年銷量會超過 1 萬公噸(含配額外)。

你或許會覺得「1 萬公噸」很驚人,但實際上,這僅是日本政府設定的外國米進口配額 77 萬公噸中的一小部分,佔全體數量不到 1.3%,未來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文化與認知的推動勢必也要跟上。

若想進軍米市場,台灣企業可以怎麼做?

我認為,若投入足夠的努力,台灣產米是有潛力在風味上接近日本米的。但問題在於,即使這次的「米荒」風波過去、價格回落,哪怕台灣米與日本米的售價相當,日本消費者會主動選擇台灣米的可能性仍相當有限。

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擺在架上的是「日本製的義大利麵」和「義大利製的義大利麵」,而兩者價格一樣,多數人想必還是會選擇義大利產。也就是說,台灣米要真正打入日本市場,首要條件就是「台灣飲食文化」的理解與普及。

若有一天,日本人能習慣每週吃上一至兩次的雞肉飯(チーローハン)或滷肉飯(ルーローハン),他們自然會理解台灣米的價值與特性,也更有可能主動選擇台灣米。屆時,台灣米才會真正迎來屬於它的機會。

因此,關鍵在於台灣的餐飲業者、食品公司,甚至地方政府,應與日本的零售與外食業密切合作,逐步將「台灣的味道」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同時,若台灣米能在風味、米粒的口感與香氣等方面更接近日本米,那麼在日本的「外國米進口配額」制度下,台灣米的比例也將有機會提升。

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雖然我並非其他國家米種的專家,但在眾多亞洲國家的米種中,台灣米的風味與質地是最接近日本米的,這正是台灣的一大優勢。

日本人眼中的「日本米」

最後,我想簡單談談日本人對自家國產米所抱持的情感。

前陣子,高雄有一家由日本人經營的飯糰專賣店,因房東糾紛引起話題。那家店的老闆是日本人,為了忠實重現日本的味道,特地從新潟進口白米來台使用。另一位我認識的日本飯糰店老闆,則是儘管近年米價飆漲,仍堅持從日本進口米,沒有改用其他替代品。

以我的觀察,台灣栽種的日本米品種,其實在風味與口感上已相當接近日本本土米,可說是所有外國產地中最相似的。我自己也曾吃過幾次台灣產的日本品種米,直覺反應是:「哇,這真的很像日本米!」這點我認為非常了不起。

然而,對那些所謂「職人級」的料理人,或對食材極為講究的日本人來說,他們仍會感受到台灣米與日本米間的微妙差異。這種差異,或許就像日本和牛與澳洲和牛間的細膩區別。但對像我這樣的一般消費者而言,有些台灣米已經好吃到讓人難以分辨差異。

回想我住在加州時,母親常買像「Botan(牡丹圓米)」或「Nishiki(錦米)」這類在美國種植的日本米品種。當時我們都知道這些米黏性不夠、口感偏乾,所以每次煮之前一定要先泡水一小時以上才行。但當然,現在的電鍋與電子鍋科技進步,這個問題可能已大幅改善。

順帶一提,我寫這篇文章並非主張「日本米比台灣米好」,而是想傳達,這一切其實只是「口味偏好」的問題而已。

我曾在一個日本的電視節目中,看到一位來自太平洋島國的訪客說,日本和牛「太油,沒有我習慣的瘦肉感」,這段話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米也是如此,全球有各式各樣的米種,日本人之所以偏好「帶黏性、有甜味」的米,僅是因為從小到大吃慣了這樣的風味而已。

因此,與其一味追求打入日本市場,我認為台灣企業或許可以重新思考出口策略。日本消費者普遍認為日本米與日本料理最為契合,即使台灣米仿效日本品種,也未必能顯著提升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相反地,若能強調台灣米的獨特風味,並積極傳達其與台灣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反而更有機會建立台灣米的專屬身分,提升其國際辨識度。

另一方面,如前面提到的,我認為台灣米的品質其實已經非常接近日本米。比起專注於拓展日本市場,不如善用日本米品種的知名度,將台灣米以合理價格推廣至東南亞市場,想必能帶來更大的出口成長空間。

總結來說,我相信「台灣米與台灣料理的絕佳搭配」是個合適且極具說服力的溝通方向。台灣米的出口策略,應如同義大利麵與歐美飲食文化的結合般,與台灣在地飲食文化共同推廣,才能真正發揮台灣米的國際競爭力與價值。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日本米荒全解析:日本人就愛國產米?台灣能打出自己的米食外交嗎?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台灣人如何打進日本市場?──3 個日本獨有門檻不容輕忽
●一碗走味的米糕,啟發我在日本開設「正宗台灣料理教室」──這些文化竟成為開課神助攻?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0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