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國內首支 rPET 瓶裝茶上市,跟上歐盟腳步,主婦聯盟籲政府加速推動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5月21日16:50 • 發布於 05月21日08:47 • 上下游新聞

歐盟規定,2025 年起,每支寶特瓶須含有至少 25% 再生塑膠(rPET),但台灣目前仍缺乏相關規定。今(21)日,主婦聯盟合作社推出台灣第一瓶 rPET 茶飲,瓶身以 30% 的再生塑料製作,讓台灣正式邁出「bottle-to-bottle」的食物循環。

台灣第一支 rPET 瓶裝茶飲正式上市。(攝影/王永村;照片提供主婦聯盟合作社)

台灣首支使用 3 成「再生塑膠」製作茶飲

所謂 rPET(recycled PET),是指回收原本可能被掩埋或焚化的廢棄寶特瓶,再製成新的食品級包裝材,能有效降低塑膠廢棄物對環境的衝擊。自 2022 年起,台灣已開放 rPET 可用於食品接觸用途,目前共有四家國內業者具備相應製程技術。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表示,合作社長年倡議減塑,並避免使用寶特瓶,但面對部分消費者對瓶裝飲品的實際需求,團隊開始思考是否有更友善環境的替代方案。因此,這款 rPET 瓶裝茶的推出,不僅是一項商品創新,也象徵著合作社對循環經濟理念的實踐。

雖然國內已有國際大品牌使用 rPET 瓶裝礦泉水、碳酸飲料,但台灣自製、且是茶飲的 rPET 瓶飲料,這是第一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呼籲,消費者若仍有瓶裝飲品的需求,應優先選購使用 rPET 材質的產品,以支持資源再利用。

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呼籲,大型連鎖通路應率先將 rPET 包裝導入其自有品牌商品。(攝影/楊語芸)

從回收到再製 推動「bottle-to-bottle」封閉循環

彭桂枝指出,雖然台灣寶特瓶回收率已超過九成,但多數回收品被用於抽紗製衣,屬於「開放式循環」路徑。這類用途讓塑膠一旦轉為其他產品後便難以再回到食品包裝系統,最終仍可能進入焚化或掩埋階段。

相比之下,歐盟等國則推動寶特瓶回收後仍製成新瓶的「bottle-to-bottle」封閉式循環,能有效延長塑膠壽命並降低整體用量。國內已有業者證實,寶特瓶經過六次回收再製仍無技術障礙,顯示台灣有能力建構完整的塑膠循環系統,關鍵在於政策誘因與制度設計是否完善。

歐盟規定,自 2025 年起,每支寶特瓶須含有至少 25% rPET,並於 2030 年提升至 30%。彭桂枝憂心,目前新料價格低廉、再生料價格偏高,在缺乏法規引導下,業者自然會傾向選用新料。她呼籲政府應比照國際趨勢,訂定食品級容器使用再生材料的階段性目標,讓台灣更快接軌國際。

此外,她也期盼家樂福、全聯等大型連鎖通路可率先將 rPET 包裝導入其自有品牌商品。她表示,儘管主婦聯盟規模不大,但願意作為示範,呼籲企業在考量成本的同時,也要肩負相應的社會責任。

歐美國家對於回收資材皆有階段性目標。(圖片截自簡報)

用產品與消費者溝通 合作社盼擴大再生使用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總經理陳思維指出,除歐盟外,美國加州也訂定企業須逐年提高再生料使用比例,未達標者將受罰。這些政策都在強化企業責任,引導產業轉向更永續的方向。

台灣的「2050淨零轉型計畫」也設定,2030 年包裝容器回收率須達 80%,非食品類塑膠容器則須加入 30% 再生料。不過,在食品級應用方面,雖然國際品牌已推出多款 rPET 瓶裝水與碳酸飲料,但台灣尚未訂立相應法規,使得主婦聯盟此項產品更具指標意義。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總經理陳思維呼籲,台灣應儘早訂立循環瓶器的階段性目標。(攝影/楊語芸)

全球逐步規範 rPET 食品接觸用途納入管理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技術研發部組長李宇立指出,全球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與中國,皆已建立食品級再生塑膠的管理制度。這些國家普遍採行「預市場 + 後市場」的雙軌監管模式,確保產品具備食品安全與溯源能力。

例如,美國由 FDA 評估再生材料的毒性與化學特性,採自願性申請機制;歐盟則要求更細緻的審查與強制性目標;中國也於 2024 年起開始導入與美國類似的申請制度,顯示正朝國際接軌。

李宇立表示,隨著《全球塑膠公約》與各國法規日益嚴謹,品牌商對再生料比例的要求亦日趨明確,台灣企業勢必面臨更大壓力。他也坦言,rPET 的品質驗證與來源控管雖遵循國際標準,但成本相對提高,若要普及 30% 再生料使用,除了環境部補助外,研發端亦需協助降低製造成本。

他進一步建議,政府可考慮成立「再生國家隊」,集中料源、建立資訊平台,提升回收流程透明度與消費者信任。

(左起)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組長李宇立、衛福部食藥署技正周珮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林玉珮、環境部長彭啓明、主婦聯盟合作社主席彭桂枝、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及主婦合作社總經理陳思維於論壇中討論台灣塑料再生的未來。(攝影/楊語芸)

食藥署:rPET 食品用途有明確規範 強調風險控管

針對 rPET 的食品接觸安全,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周珮如表示,食藥署早有針對塑膠容器可能殘留的重金屬、塑化劑等物質設立標準。為因應循環經濟趨勢,已於 2022 年建立 rPET 食品用途的申請機制,讓製造與輸入業者能清楚依循。

她表示,申請使用 rPET 有幾項關鍵要求,包括回收來源必須來自食品用容器,非食品用回收料摻雜率不得超過 5%,並需通過去污程序與挑戰性測試,相關標準參考美國與歐盟規範。目前已有四家業者通過審核,皆經科學風險評估與專家審議程序。

政府擬推強制機制 盼法制助攻塑膠循環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政府將於今年 6 月預告《資源循環推動法》,內容將涵蓋綠色設計、減塑措施、回收補助等政策工具,目標是建立完整的資源循環體系。他強調,消費選擇能影響生產模式,政府則應成為平台與橋梁,促進跨部會與產業的合作,引導社會邁向永續生活。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補充,目前食品容器使用再生塑膠仍以鼓勵為主,但隨著新法上路,未來將逐步朝向設定使用比例、納入強制規範。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吃醋了?川普突發中俄印領導人照「祝福」

NOWNEWS今日新聞
02

愛到生命盡頭!罕病女孩拒絕兩次求婚 26歲前男友猝逝留遺書與積蓄助她圓夢

CTWANT
03

凱特王妃頂金髮亮相!網狂指「化療戴假髮」 黛妃御用髮型師開嗆:放過她

鏡週刊
04

凱特王妃金髮新造型遭酸「化療戴假髮」 髮型師怒:放過她

TVBS
05

退休阿伯手上有824萬!考「1證照」創業 3年後倒賠144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