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到當代大師-跟著「2025 C-LAB聲響藝術節」打開耳朵,提高音樂聲響新維度!
▲首圖:當代作曲大師馬塔隆即將訪台,於2025 C-LAB聲響藝術節帶來他為卓別林影片的全新配樂創作(©Hervé Veronese / Centre Pompidou)
2018年,位於台北市空軍總部舊址的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正式成立,並且與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聯手打造的「臺灣聲響實驗室」,為台灣聲音藝術開啟全新可能與表現空間。而自2019年起兩年一度的「C-LAB聲響藝術節」,更是展現此項合作的最佳平台,透過兩地的相互交流,激盪出當代聲響藝術最多元的視聽風景!今年的「2025 C-LAB聲響藝術節」即將於10月23日至11月30日登場,在五週的時間內,與觀眾一起打開耳朵,提高聲音藝術的新維度!
六大單元 開拓全新視野
▲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中)表示,今年的藝術節有精彩的經典回顧及跨域新創的展演,千萬別錯過!
今年的聲響藝術節會以六大單元做為主軸:「當代大師/經典」包含了20世紀作曲巨擘、同時也是IRCAM創辦人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百年誕辰音樂會,還有上屆為《大都會》電影新作音樂的阿根廷當代作曲家馬塔隆(Martin Matalon),這次要為卓別林經典影片重新創作的音樂,展現當代聲響與經典電影的跨時空對話可能,另外還有時間藝術工作室帶來的法國作曲家馬努里(Philippe Manoury)電聲作品《木星》與《海王星》,表達聲響與時間的互動,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表示:「今年的一些展演節目別具意義,譬如布列茲百年誕辰就是僅此一次,又或像馬塔隆今年會親臨台灣並且現場指揮他的創作,有別於好萊塢電影音樂會演出,音樂與影像是獨立的創作卻又緊密連結,現場的聆聽層次都是錯過可惜的國際當代音樂大師經典!」
▲巴黎現代音樂協會音樂會將由國際知名笙演奏家吳巍演出台灣作曲家廖琳妮作品專場《竹之森》(©Pierre Gondard)
在「當代新聲」單元中,則展現了現階段全世界如繁花般的科技聲響藝術盛況,台灣方面包括了林梅芳、廖琳妮、曾毓忠、劉韋志、林劭奇,以及王之筠、吳秉聖、黃苓瑄、陳家輝等作曲家/聲音藝術家藝術家,還有即興鋼琴家李世揚等眾多創作者的作品發表,另外還有法國當代三重奏(20° dans le noir)、巴黎現代音樂協會(TPMC)、同樣來自法國的音樂研究團體(Groupe de Recherches Musicales,GRM)等專場音樂會暨座談,加上台韓各派出5組演出交流的音像創作演出,以及時下最先端的AI創作融入相關作品,黃意芝認為,這次的演出,都是當代聲音藝術的一時之選:「希望觀眾可以與我們一同開拓視野,品析經典及發掘跳脫框架新創的作品!」
▲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合作的「MR新聲境」單元,大幅提升VR展演的聲響表現
另外在「躍舞樂音」單元中,除了有趙亭婷✕安娜琪舞蹈劇場的現代舞演出外,這次更特別安排了街舞文化的跨界整合,與時代脈絡共同前進。「MR新聲境」單元則是與臺中國家歌劇院合作,在原本獲選的《克萊歐》及《他在他方》的兩個展演裡,給予聲響方面的優化及協助,使作品完整度更加提升。「聲響裝置展演」則集合了陳乂、王仲堃、吳秉聖、徐瑞憲、何理、KLING KLANG KLONG、叁式、紀柏豪與多元創作形式的作曲/聲音藝術家Ken Ueno等眾多創作者,以較為靜態的藝術展演模式,邀請觀眾沉浸其中,感受聲響如何成為藝術表現的重要載體。「校際單元」則是與陽明交通大學及師範大學合作,讓學子們勇於挑戰,為聲響創作培育萌芽的種子。
布列茲,少有人能比擬的作曲巨擘!
▲北藝大音樂系副教授林梅芳表示,比起指揮家,布列茲更是少有人能比擬的巨擘作曲家!
在眾多演出中,古典樂迷或許最感到熟悉的名字,是生前留下眾多錄音的指揮家布列茲,然而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林梅芳表示:「布列茲在作曲領域,是少有人能比擬的巨擘級人物!」他與同期作曲家在1950年代開創的風格,可以說是「統治」了當時全世界的當代音樂,並且曾發下「之後兩百年音樂都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寫作」的豪語。即便日後當代音樂的發展進程比想像中快速,布列茲的創作依然是獨領風潮,雖然生平因為忙於指揮而作品數量不算多,但每一首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精品。林梅芳強調,布列茲不像一些當代作曲家追求音色或是氛圍:「他的作品都是回歸到音符本身,從素材中做出延伸、說明、發展,可以聽到極為『純粹』的音樂變化。」
▲1960年代的布列茲,已是當代音樂創作的世界級領頭人物(©Joost Evers / Anefo / Nationaal Archief)
林梅芳以這次會在百年誕辰音樂會指揮的兩首室內樂來舉例,寫於1976年的《Messagesquisse》(意譯:訊息概要)是大提琴泰斗羅斯托波維契為了瑞士指揮家薩荷(Paul Sacher)70大壽的委託創作:「布列茲就以Sacher之名組成的音列與和弦為主題,寫出了一支獨奏大提琴與六支大提琴之間的對話,可以把另外六支大提琴都當成是獨奏的延伸,並且從中聽到這些素材的多種變化。」還不只如此,另一首會在這次演出的《Dérive 1》(意譯:引用1),又是另一次的延伸──布列茲再度取用了Sacher之名組成的和弦,但這次使用的是當代音樂裡稱之為《月宮小丑》編制的小型重奏組合,包括了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再加上打擊樂的顫音鐵琴,重新為此和弦發展出全新可能,林梅芳表示:「布列茲時常回收自己的素材然後轉化成全新樣貌,所以他的作品常常會出現編號,就代表是用相同的主題構想而成,但往往成品聽起來會完全不同,這也是他令人敬佩的地方。」
另外,在百年誕辰音樂會上,還會演出另外兩首電聲作品:於1985年創作的《Dialogue de l’ombre double》(意譯:雙重影子的對話),是小提琴獨奏作品,演奏者必須先行錄製指定段落,並且在進行後製後,現場和這些錄音共同演奏,展現出自我與過去的自我對話的過程,到了1991年的《Anthèmes 2》(意譯:頌歌2)則更進一步,使用了即時跟音的電聲程式,讓演奏者不會被預製的錄音限制表現,林梅芳認為,這完全展現了布列茲劃時代的創作遠見:「可以想像在1990年代,幾乎沒有人會認為科技與音樂是有關聯的,但布列茲已經想到這樣的安排,並且讓IRCAM的團隊為了這首曲子,發展出即時跟音的程式,一方面這展現了布列茲創作裡的『延伸』與『發展』特質,另一方面也影響了眾多後世作曲家,開啟了全新的電聲創作可能!」
▲C-LAB聲響藝術節將帶給觀眾全新的聽覺刺激,圖為法國音樂研究團體GRM的演出配置(©Didier Allard / INA)
「Pierre Boulez百年誕辰音樂會」,將於11月1日在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舉行,黃意芝補充道,這次會有法國的聲響技術人員,直接在現場進行調整校準,提供觀眾更加豐富細緻的聽覺體驗:「其實不只是這場音樂會,幾乎所有聲響藝術節的演出,都會有專業的聲響工程人員進駐,這也是臺灣聲響實驗室創立的目的之一:人才的培育與交流,在最前端的法國IRCAM當中吸收養分,並且持續給予台灣注入新的活水。」於教學現場的林梅芳,也特別感受到這六年來的變化:「有了臺灣聲響實驗室的推動,學生們都好奇且願意投身聲響藝術的創作,勇於跳脫過往傳統音樂的創作思維。」面對未來,黃意芝期待在人才累積後,台灣各個場館與領域能夠更加重視聲響的重要性:「國外已經有許多藝術團體都相當注重聲響工程了,台灣也需要有對接的窗口,才能與世界同步。」此外,藝術節除了跨領域的多樣展演節目,另有一場與國立師範大學合作的IRCAM國際論壇在台北,將甄選出國際各界針對當下最新科技音樂聲響議題進行研究發表與工作坊。同時有多場由創作/演出者的講座分享,近距離與觀眾講述作品創作動機、理念與即時交流互動。
作為觀眾,最幸福的是不須煩惱繁重的背後問題,只要放開心胸、走進展演空間,就能夠發現與當代生活最貼近、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於10月23日至11月30日舉行的「2025 C-LAB聲響藝術節」正是這樣的機會,等待打開耳朵、開啟多重新感知的你,隨時加入聆賞體驗!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