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演藝廳整新 華麗轉身首推臺語電影
記者劉昕翊/臺北報導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演藝廳重新整修,轉型為常態性播映人權電影的場域,今(22)日推出第1檔活動「臺灣台語人權電影放映:相招來去看電影・學台語」,精選18部臺語電影,涵蓋1959年至2025年間,邀請民眾透過電影看見臺灣社會變遷過程中,人權意識的轉變與進步。
中正紀念堂未來作為深化民主教育及促進社會溝通對話的文化場域,演藝廳更新設備後,導入5G專網及8K投影設備,將常態放映電影及高畫質影片,首檔活動即推出「臺灣台語人權電影放映:相招來去看電影・學台語」,為2025年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周邊活動之一,播放18部自1959年以來的臺語電影影像,不僅可看見臺灣民主社會的各個面向、民主與人民生活的連結,更可以認識臺灣社會變遷,人權意識的轉變,並於今(22)日舉辦開幕式,由文化部長李遠、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長張惠君等人出席。
18部以臺語發音為主的電影,類型囊括15部劇情片、2部紀錄片及1部動畫片,放映場次共達34場,其中,開幕片選映導演萬仁《超級大國民》;另還有導演王童臺灣近代三部曲中的作品《稻草人》及《無言的山丘》、導演林正盛獲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銀櫻花獎作品《春花夢露》、漫畫家葉宏甲作品改編為動畫《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國家文藝獎得主紀錄片導演柯金源作品《神殿》等18部臺語人權電影,將自8月22日起至10月31日放映34場。
另外,為讓影迷深入了解電影故事,每場均邀請學者專家導讀及映後分享活動,例如,國家文藝獎得主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導讀《神殿》;諸葛四郎與真平漫畫創作者葉宏甲長子葉佳龍導讀動畫片《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俗女養成記原創作者江鵝導讀《回來安平港》等,引導民眾透過電影視角,深度探討影片內涵,同時也可以學習臺語使用。
此外,為鼓勵民眾參與,文化部表示,每場次入場前100名,且全程參與映前映後活動者,可獲得該場電影磁性藏書票1份;每場次結束後可於集章卡蓋紀念戳章,累積觀影戳章滿17場次者,可獲得主題帆布袋1份,觀影滿34場次者另有神祕兌換品;同時活動配合文化部「培育台語家庭計畫」集點,民眾若完整參加電影放映及臺語映前映後活動者,可累積點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