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一個細節可能害你失去房子!小心「借屋裝潢協議書」裡的陷阱

幸福空間

更新於 09月17日03:00 • 發布於 09月17日03:00

(圖片提供/幸福空間)

過年前,有一位學員來諮詢我。他的預售屋剛完成複驗,剩下兩個小缺失,建商也已經修繕完畢,準備安排過年後再次確認。雖然已經和建商配合的銀行填了貸款申請書,但因為建案使用執照下來後,還沒辦理第一次登記,自然無法過戶,也無法辦理抵押權設定。

為了能夠及早入住,他在驗屋時已經請設計師順便丈量規劃,並打算向建商申請交屋前「借屋裝修」。建商欣然同意,並傳給他三份文件請他簽名。

因為借屋裝修需要提前支付尾款,學員擔心自己的權益受損,請我幫忙看看這些文件內容,是否有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文件裡的陷阱,藏在哪?

由於驗屋幾乎完成,而且建商同意借屋裝修,這個階段支付尾款本來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仔細一看建商要求簽名的文件,我發現了一個不小的陷阱。

在「借屋裝潢協議書」中,出現了這段內容:

「甲、乙雙方約定之貸款金額應由甲方(買方)於簽立本協議書時,

開立同額商業本票予乙方(建商)作為保證,

其餘房地價款應於簽認『交屋確認書』時一次付清;

甲方並應同時於過戶及抵押權設定書類上用印,

並提供 一年有效之印鑑證明二份、戶籍謄本二份、身分證影本二

甲方同意乙方將本房地產權移轉登記予甲方後,

旋即辦理金額為商業本票票面金額 1.2 倍之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作為擔保;

乙方將本房地產權移轉登記予甲方後,

甲方若有違反房屋土地預定買賣契約書給付義務之情事,

乙方得不經通知隨時將前述書類提出申請,

將本房地移轉登記返還乙方。」

▋問題就出在「印鑑證明」!

其實,建商把房子過戶給買方,或買方辦理銀行抵押權設定,根本不需要另外提供印鑑證明。那麼,建商為什麼特別要求買方提供印鑑證明呢?

建商解釋說,擔心提前讓買方借屋裝修後,買方的貸款出現問題無法撥款。為了避免風險,便要求索取買方的印鑑證明和身份證影本,方便未來如果發生糾紛,能夠順利地將房子移轉回建商名下。

聽來似乎合情合理,但問題來了!

就算買方後續順利完成貸款,交屋前權狀在建商手上,印鑑證明和身份證影本也還在建商手上,買方要如何確保建商不會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把房子移轉給他人或再過戶回自己手中?

建商想降低風險可以理解,但買方也必須保護自己的權益,避免未來交易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過戶後再裝修更有保障

經過仔細考量,學員決定暫時不申請借屋裝修,等建商完成過戶,並辦妥銀行抵押權設定,再來辦理裝修。那時銀行貸款已撥款,建商的風險自然解除,而買方的交易安全也有保障,大家各自安心,交易也更順利。

雖然這樣可能無法大幅提前入住,但為了節省一點時間,卻冒上這麼大的風險,真的值得嗎?

如果你也正在考慮借屋裝修,記得仔細查看建商提供的「借屋裝潢協議書」,看看是否有類似的要求。

別忘了,交易的每個細節都值得謹慎確認,一個疏忽,可能讓夢想中的家成為一場噩夢。

延伸閱讀:買房共同登記「壞處」多於好處!4個你可能忽略的要點

延伸閱讀:房屋一人一半注意要點報你知!房屋共有過戶怎麼辦理?

House123 執行長 邱愛莉

一直以來,House123成立的使命就是想集合買方的力量,透過我們,讓想買房子的人可以有更多資源,

不管是「安居自住」或是「幸福收租」,讓買賣房子成為一個美好的人生經驗。

歡迎好好運用House123,實現「安居樂業,財富自由」的夢想。

House123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House123tw/

愛莉老師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lliechiulove/

House123 官網:https://www.house123.com.tw/

相關服務:►►► 幸福空間 - 裝修需求單
相關服務:►►► 幸福空間 - 裝修計算機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潮流時尚相關文章

01

夫妻感情再好,這4件事也別輕易代勞!天平失衡小心讓關係磨滅

姊妹淘
02

結褵30年相安無事,他退休1年竟被拋棄!劉黎兒點破:在家像大爺、把妻當看護…不改變就放她自由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AA制地雷區!這些行為做了 親密關係直接冷凍!

享民頭條
04

2025秋冬5大穿搭趨勢!美拉德再戰一回,短版風衣、鬆弛大包是當季感的必需品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05

益膠泥vs海菜粉到底差在哪?老師傅揭3大關鍵、不再買錯浪費錢

100室內設計
06

【風水特輯】樑壓床、鏡子對床真的會招來壞運勢嗎?

幸福空間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