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是純電行政房車的最佳解答嗎?|Audi A6 e-tron performance 試駕
從剛剛結束的 IAA 德國慕尼黑車展中,其實不難看出「電動車」這個議題對於歐洲傳統列強來說早已成為進退兩難的燙手山芋,過往完全純電化的企業策略無法得到市場的對等滿足,在乘載銷售量體較大的重點市場也趨於弱勢,這般情況下,同時提供多元性的動力產品選擇貌似就成為最佳、也是唯一的解答。
歸建在集團之下,Audi 自然也遇到這堵高牆,所幸目前品牌陣列慢慢朝向動力多元化的編成安排發展,將過往銷售強度普遍不高的車系全數轉往純電發展,而這次試駕的 A6 e-tron 車系便是其一。
世上再無 A7
讀者或許會感到困惑,按照 Audi 目前的命名方式,A6 不是已經被編列在燃油車型了?為什麼純電車型還是會以 A6 來命名。其實主因在於整體市場的反饋與車迷抗議得到了回應,在 Audi 原定的計劃中,A6 燃油車型將會被全部併入 A7 車系,以 A7 Sportback / Avant 來進行定位,A6 的命名則改以 e-tron 來進行純電市場定位,不過,此舉得到了大市場上大量意見反饋,最主要的聲音來自於「RS6 Avant 不容被抹滅的歷史經典地位」,也因此,品牌才決議及時轉彎,讓 A6 同步擁有內燃機與純電的命名安排。
三強就位
對於德國車企來說,這類中大型房車固然在市場分額上早已非銷售主力,但進入到純電世代後,卻很早又有對應產品供應,如 Mercedes-Benz EQE、甚或是與 A6 e-tron 一樣同步供應兩種車型的 BMW i5,或許這是汽車工業文化中難以被抹滅的當代指標性級距,相當有趣。
回歸到產品面,A6 e-tron 與先前所體驗過的 Q6 e-tron 一樣,皆為 PPE 豪華級距電動車模組化平台的成員之一,單以外型來看兩者也十分相似,包含分離式的頭燈組、可提供多種模式切換的 OLED 燈組科技,甚至保桿的形塑,儼然就是一輛房車化的 Q6 e-tron,但這種設計加上重心較低的房車造型,讓本車風阻係數僅 0.21Cd,縱使是設計較複雜的 Avant 車型也有 0.24Cd 的整體表現,是品牌由始以來空氣力學表現最佳者。
而長 4,928、寬 1,923、高 1,487mm以及 2,946mm 的車身尺碼設定,放眼到車室內的整體空間寬敞性則沒有預期高,電池鋪排方式所導致的底板較高現象仍存在,或許這就是目前電動車設計上會遇到的終極瓶頸,電池技術一天沒有進化,這般結果就很難改善。
此外,與 Q6 e-tron 完全沒有一絲不同的家族化設計依舊,由 11.0 吋 OLED 數位儀錶、14.5 順 OLED 中央觸控螢幕、以及 10.9 吋副駕駛側螢幕共構處數位座艙,也因為本次所試駕的車型為中階的 performance 式樣,故包含方向盤、座椅、踏板等都標配有 S line 式樣。
而談到數位科技部分,PPE 平台一直以來在國內的硬傷,就是沒辦法提供時下最爲完整的 LV2 半自動駕駛輔助科技,雖說 ACC 主動定速巡航、塞車輔助系統等科技的作動與 Q6 e-tron 一樣細膩,但缺少最關鍵的車道維持輔助功能,對於尤其相當在意此配備的台灣市場而言勢必會是其中一個阻礙。
以後驅為技術主軸的 PPE 模組化平台
PPE 是一款以後輪驅動為主要導向的平台,以我們這次試駕的 A6 e-tron performance 為例,雖說是單馬達幾組,但總體機械結構集中在後方,整體性能調校也相當不俗,具備 367 匹最大馬力、以及 565 牛頓米峰值扭力,整體的動力踩踏感受較為線性舒適,並不會像 Tesla 那般毫無保留,這也是個人認為傳統車廠難能可貴之處。
但讓筆者最驚豔的反倒是底盤設定,歸因於這次所試駕的車型配有氣壓懸吊系統,透過模式些換能夠有最大 4 公分的離地高差異,但無論是在何種模式,你其實都很難將 A6 e-tron 與暴力、熱血等形容詞相比較,路面所回饋至車內的資訊被完善過濾掉,過彎時的懸吊支撐游刃有餘,整個移動過程都相當穩定扎實,而這,或許是 Audi 對於中大型行政房車的回應,任何有關於性能的一切,都交給 S6 e-tron。
Audi 這次也拿電池效能管理來做文章,A6 e-tron performance 所搭載的為可用容量 94.9kWh 的電池組,同時馬達逆變器也採用了碳化矽技術,使得本車能夠提供 WLTP 測試數據 756 公里的行駛續航里程。而 800V 充電架構也讓本車 10-80% 充能僅需花上 21 分鐘即可完成,270kW 的最高承受峰值看得出來還是有些保守,但整體能源補充效率已經達到目前主流水位。
力求穩健的造車呈現
總體來說,A6 e-tron 還是延續 Audi 在造車上的傳統,它不會給你多有個性的駕駛回饋與體感,力求方方面面都恰到好處,穩定、舒適的移動體感也讓本車成為最保險的購車標的。只是,過往燃油 A6 族系給人的空間極大化特色,放到 PPE 平台上所呈現的結果卻也沒有預期那般表現出眾,確實是稍有可惜之處。
但最具挑戰性的,也並非是產品本身,而是預售價 335 萬的設定,加上高端市場電動車需求的逐漸趨緩,是本車在正式上市後,台灣分公司必須要審慎思考的挑戰。
更多內容請點擊:
➡️ 買車不知從哪下手?購車趣告訴你
➡️ 更多新車訊息盡在購車趣
➡️ 即刻訂閱購車趣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