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中國協助俄無人機產業 供應鏈涉歐洲、台灣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8日專電)烏克蘭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在協助俄羅斯發展本土無人機產業、落實「國機國造」政策扮演核心要角,運用的供應鏈和貿易夥伴更擴及中國以外,涵蓋歐洲及一家位於台南的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製造商。
調查報告引用國際進出口貿易資料提到,自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一家登記在俄羅斯無人機生產重鎮阿拉布加(Alabuga)經濟特區的公司Morgan LLC,自中國進口總金額超過483萬美元的貨品,其中最大供應商包括同時也從事生產的蘇州ECO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以及蘇州順心閣進出口貿易公司。被點名的台廠生產的約14萬組電池是經由順心閣的貿易活動,流向俄方。
根據烏克蘭情資,儘管Morgan LLC在商業登記資料自稱為物流運輸業者,公司實際上從事的是供應無人機生產所需零組件。Morgan LLC曾在業務文件註明,進口的鋰聚合物電池將用於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即對烏戰爭)。烏方曾在俄軍使用的「見證者」(Shahed)自殺式無人機殘骸發現被點名台廠所生產電池。
調查由烏克蘭智庫「國防改革中心」(Centre for Defence Reforms, CDR)執行,相關報告近日已提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總部參考。CDR關於俄羅斯軍工業供應鏈的調查結果已數次反映在烏克蘭及其他國家政府的制裁措施與對外情資發布,包括英、美,以及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HUR)。
根據這份中央社取得的調查報告,俄羅斯本土無人機產業涉及的中國供應鏈品項廣泛,涵蓋引擎、電池、晶片、碳纖維、鋁及其他金屬製品,以及雷達、衛星定位導航、防空、控制及各式電子設備系統、相關零組件與生產工具,甚至整條無人機機體生產線。供應鏈也納入位於中國以外的中資企業。
舉例而言,「廈門林巴赫航空發動機」是俄羅斯和伊朗無人機所使用引擎及相關技術的主要供應商之一,而持有該公司的「福建德龍航空科技」在2010年代初經收購程序,全資控股德國的活塞引擎國際領導品牌「林巴赫」(Limbach),隨後並成立子公司「廈門林巴赫」。在被中資收購以前,德國林巴赫即因為涉入伊朗無人機供應鏈,遭德國政府調查,而廈門林巴赫則在去年10月,因為涉入俄羅斯無人機供應鏈,遭美國制裁。
根據公開資料,德國林巴赫已不從事量產,但持續開發新科技;廈門林巴赫負責量產,同時接收來自德國林巴赫的技術和科技移轉。CDR的報告提到,廈門林巴赫在中國獲多項政府補助和稅賦減免,今年6月並開始規劃建設科技園區,可望大幅提升產能。
CDR分析,俄羅斯發展本土無人機產業,主要仰賴的合作夥伴不是伊朗,而是中國;中國尤其是引擎、定位導航系統等無人機關鍵組成部分的主要供應源。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CDR掌握的烏克蘭軍方調查文件,在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以前,中國企業已涉入伊朗無人機的生產供應鏈;戰爭爆發後不久,烏軍即在俄軍使用、源自伊朗的「見證者」無人機殘骸發現多項「來自中國」的零組件。不過,進一步分析相關資料可發現,其中也有總部或研發中心位於台灣、在2022年後被部分跨國調查歸類為「西方供應鏈」的企業。
CDR的報告提到,烏克蘭戰爭全面爆發前,伊朗的無人機生產已發展出穩定的中國供應鏈,而隨著俄羅斯自2022年底逐步取得伊朗移轉的無人機科技和生產技術,並自2023年積極拓展無人機「國有國造」(而不僅是發展在地組裝)、同時擺脫對伊朗提供的整機或現成已組裝部件的依賴,俄羅斯無人機所含中國零組件也倍增。
報告指出,僅是俄製「見證者」即有超過40項零組件來自中國,且這還不計入俄方參考「見證者」而另行設計、在本土生產的Harpy和Gerbera等系列無人機。
儘管俄羅斯執行無人機「國機國造」政策初期曾進度不如預期,烏克蘭軍方和歐洲情報單位去年的分析已顯示,俄羅斯國產無人機生產進度超前:以「見證者」為例,原訂目標為至2025年9月供應俄軍6000架,但在2024年8月底左右,業者已提前一年達標,年產能達4700架。
CDR告訴中央社,據烏克蘭軍方估計,僅是俄製「見證者」無人機,產能今年即可達一年「至少」3萬架。
同時,烏克蘭遭遇的俄軍無人機攻擊頻率也加速上升:由2022年9月的一個月40架次,暴增至今年6月的一個月5438架次。(編輯:高照芬)1140808
顯示全部
留言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