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請客文化」有哪些潛規則?
2025 年 5 月,臺灣大學畢業典禮上,中文系韓籍畢業生宋美娜代表國際畢業生致詞,其精彩表現引發媒體及社群的廣泛關注。其中她提到,在南韓「請客」雖是一種情誼的展現,有時卻也讓不少年輕人感到壓力大,因此當自己初到臺灣參加聚餐時,看見身旁同學紛紛拿起手機分帳,這場景不禁讓她感嘆,原來分帳並不是「計較」的表現,感情也可以不靠請客來維繫。
這番話引起我的共鳴,也讓我想起自己剛到韓國的第一年,幾乎每次和當地朋友們一起吃飯,我都沒機會真正掏出錢包。甚至每當我急著結帳時,反而會被笑說:「你是急著跟我劃清界線嗎?」
這句半玩笑半認真的話,讓我第一次意識到 ──在韓國,請客並不只是「慷慨」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
更令我驚訝的是,對他們來說,當眾分帳竟是一件「有點尷尬」的事。那段時間,我總覺得韓國人真是大方又有人情味,卻也隱隱開始思考:這份熱情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某種難以說破的文化壓力?
韓國請客文化的深層邏輯
在韓國,請客這件事被稱為「한턱」,直譯為「請客」,其核心並非僅是金錢的贈與,而是情感交換與社會關係的鞏固,這種文化根基可追溯回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韓國社會。
儒家文化中強調「禮」、重視「情」(정),請客則被視為一種實際行動,既是「禮」的延伸,也是建立與確認「情」的方式。在儒家文化主導的社會中,人際關係被系統化為一連串的倫理結構 ──長幼有序、前後有分、師道尊嚴、職場階層清晰。韓國社會傾向將這些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在這些結構中,「請客」自然成為人們展現角色義務與人情關懷的具體形式。
無論是長輩對晚輩的照顧、前輩對後輩的提攜,還是朋友之間的慷慨與回報,請客都不是一時衝動的「豪爽」,而被視為一種符合社會邏輯的「應然」。
集體主義下的情感投資:「請客」的多元意涵
更重要的是,韓國是一個高度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社會。與西方社會強調個人選擇、自主界線與責任不同,韓國社會的文化基調是「我們」(우리),而非「我」(나)。這不只是一種語言習慣,更是深入人際邏輯的社會潛規則。
換言之,這樣的文化結構下,個體價值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依附於「所屬團體」中,透過彼此間的互動獲得意義,「關係」則被視為一種長期的情感投資與社會契約,而非單次的交換。
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不靠言語告白來維繫,而是仰賴實際行動去證明。於是,「請客」這件事,不只是出於慷慨或善意的表現,而是文化中的一項義務性行為 ──它是關係的確認儀式,是歸屬的象徵,更是維持團體和諧與穩定的方式。
當「誰請誰吃飯」不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一種角色意識的實踐:年長者請年幼者是責任與庇護;上司請下屬是領導與照顧;朋友之間輪流請客是彼此尊重、維持均衡的默契。這樣的行為,其實在不動聲色中,強化每個人所處的社會位置與人際關係結構。
然而,正因為這份行為背後的文化深層意涵,「不請」或「拒絕請客」不只是簡單的節儉行為,而可能被視為拒絕關係、打破和諧、甚至冷淡無情的表現。因此,人們也常常不是出於願意,而是因為不願破壞關係,而「不得不請」。
職場請客的雙面
在職場文化脈絡之下,「請客」的象徵意義更為明顯。韓國的職場強調上下分明、尊卑有序,年長者與上級被期望在聚餐時「負責買單」,這是一種責任感的展現,也是一種職場倫理的實踐。對下屬而言,接受這樣的請客也隱含著對上級的尊重與服從,是彼此角色認同的一部分。
然而,當「請客」從人情表達變成「社交義務」,壓力也隨之而來。例如,當聚會次數頻繁、消費金額不斷上升,請客者的經濟壓力自然增加。更複雜的是,即便是平輩朋友之間的輪流請客,也可能演變成「誰請得多、誰比較大方」的潛在競爭,或者讓經濟能力較弱者產生羞愧、排斥的情緒。
在人際關係的競技場中,「誰買單」成為情感位置與社會角色的指標,人們透過請客來確認與他人的距離、角色與歸屬感,但也可能因此陷入「不得不請、不敢不請」的心理壓力。
新世代的選擇:Dutch Pay
隨著韓國物價高漲與生活成本不斷攀升,請客文化帶來的經濟壓力變得越來越難以忽視。
一頓普通的聚餐可能動輒幾萬韓元,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或經濟條件不寬裕者而言,若要長期負擔請客義務,壓力自然沉重。再加上韓國的飲酒文化(如常見的公司聚餐)往往與請客綁在一起,整體社交成本也更加居高不下。
而其中,更根本的挑戰則來自新世代的價值觀轉變,Z 世代與千禧世代成長於數位環境與全球化背景,較不願意接受無形的人情壓力與不平等的社交規則,他們強調心理界限、經濟自主與情感平權,不再認為請客是維繫友情或尊重長輩的必要行為。
在這樣的背景下,「더치페이」(Dutch Pay,各付各的)逐漸被視為一種更成熟、透明的社交方式,再加上如 KakaoPay、Toss 等線上支付技術的普及,進一步降低了分帳的社交阻力。如今年輕人間的聚餐多半自然地採用分帳模式,不再忌諱談錢,也不再用「誰請誰」來衡量關係深淺。
文化的轉型:新舊價值觀的共存與協商
請客文化正從「義務」逐步轉變為「選擇」,這不僅是消費方式的改變,更是一種人際關係觀念的重構。傳統以人情為核心的行為,如今隨時代演變而調整,當個體意識抬頭、經濟條件不均加劇,人們對「用錢維繫關係」的懷疑也越發強烈。
但韓國請客文化並非全然負面,它依然在許多韓國人社交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學生時期代表友情、在兵役中代表義氣、在職場中象徵責任與照顧。問題從不在於「請客本身」,而是當請客變成無形壓力與社交義務時,情感的自由與真誠便遭到稀釋。
我認為現今的社會正處於一個「雙軌文化」時代:一方面,年長世代仍習慣以請客表達善意與關心;另一方面,年輕世代則尋求更對等與透明的互動方式。這兩種文化在實際生活中交織互動,也形成了新的文化協商場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一頓飯的情感攻防戰:從南韓「請客文化」,看請與不請間藏有哪些潛規則?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韓國送禮文化】搬新家送衛生紙、洗衣粉,看似廉價其實意義深遠?
●世界第一飲酒國,全民矚目的「民生大事」──你不知道的韓國燒酒文化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