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We TAIWAN閉幕!感動20萬人:這裡是世博真正台灣館
文化部舉辦「We TAIWAN台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今(20)日閉幕,自8月2日開始,19天的期間,38組藝文團隊帶來的129場次活動,引動三個實體場域20萬人次參與,以及線上遊戲「a-We TO GO」累積近7萬玩家人次。所有幕前、幕後參與及線上、線下支持活動的人,共同讓無法在世博園區出現的「台灣」之名,在大阪市中心以a-We背後顯眼的「We TAIWAN」高掛天空、在日媒《每日新聞》報導中述說著「沒有『台灣』的世博會,被軟實力包裹」,更在每個人口中高呼著「台灣」的名字。
「We TAIWAN」從今年5月正式以「a-We」角色宣告台灣即將參與世博盛會開始展開,這個後來造成實體搶購、線上一度登上X社群熱搜的「a-We」,與「We TAIWAN」活動的誕生,其實是早從去年就一路構思、籌備、執行至今。代表台灣「包容、彈性、韌性及帶點溫柔」形象的a-We,以及此次台灣團隊各自帶來最多元,也照顧到所有觀眾群的活動,從開放報名就迅速額滿的熱潮,到結束獲得的回饋或問卷留言,許多人驚訝於台灣文化科技的進展,更有觀眾說,「我衷心希望,台灣明亮、溫暖、善良的文化,以及人們平和而努力的生活能夠永續下去」。
實體展演地點VS.的《台灣光譜》展覽第3週週末開館前長長的排隊人龍,讓管理人員直呼,「這是從開館以來最長的排隊人潮了」;百年古蹟中央公會堂的管理單位也說,「We TAIWAN」善用各種空間做不同展演,讓整個公會堂被打開,觀眾的流動使得整個空間活絡起來。「We TAIWAN」以最開放的姿態及多樣的選擇,歡迎所有人各取所需,看見台灣文化的各個面向,讓許多從世博夢洲園區過來的觀眾說,「這裡就是台灣館」。
主創團隊一員,也是文化科技展演製作行政總統籌吳季娟說,策劃執行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應該是與行事風格超級嚴謹的日本人溝通,「彷彿爬著蜿蜒山路,滿路都是泥濘與石頭」,但是當聽到公會堂承辦人說,「希望你們明年再來,我們會準備好,迎接你們」時,她想,這就是一起走上山頂,看見美麗風景後彼此心裡的悸動。
吳季娟也分享觀眾反饋,有高達8成以上的觀眾都是第一次接觸台灣展演,有位1天連看4部VR的觀眾說,「謝謝你規劃那麼多展演,讓我真的感受到不一樣的台灣」。吳季娟說,看見觀眾對於台灣展現不同的風貌,而更想去瞭解或期待去台灣,「我想這應該就是We TAIWAN在世界規劃主辦大型展會的主要目的」。
另一位主創成員及「台灣光譜」策展統籌林昆穎則說,身為台灣人,「我一直記得最珍貴的文化力量就是先相信」,不是等到被世界看見才開始說話,而是因為相信,所以選擇先發聲,用作品畫出相信的世界。「We TAIWAN」就是這樣邀請世界走進台灣的行動,因為相信經典能再現,所以讓畫作成為光影劇場;因為相信聲音能喚起記憶,所以島嶼聲景成為心靈共振的語言。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 從去年巴黎文化奧運到今年「We TAIWAN」都一路督導策劃.她表示,有別於文化奧運是「應援」運動場上的賽事,「We TAIWAN」改採主動回應世博主題的形式出發,從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化科技、文學、電影、繪本等跨域、跨尺度的展演,「向世界介紹台灣」,而這個梳理如何向世界介紹台灣的過程,也正是台灣建立文化主體性的機會。
王時思指出,「最高興的是聽到好多人都說這裡是世博真正的台灣館」,交流會上前來的日本議員、設計師等主動表達「We TAIWAN」的策劃「非常正確,也非常勇敢」,讓她知道,無論世界的規則怎麼限制住台灣,「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持續地努力表達自己,標示著自己真正的名字『台灣』」。台灣未來仍然會持續「勇敢」的帶著每一次所累積的養分,參與國際文化活動,如同a-We仍將以小小的身體,每次帶著不同的任務去到世界各個地方和大家交朋友。
文化部長李遠雖然這次沒有親赴日本,但也一直關注著各項活動進行,他說,這次「We TAIWAN」精彩動人的展演帶給日本及世界一種全面性、全新的台灣文化體驗。他說,可以看到台灣創作者透過不同的創作形式來對自己文化的追尋和探索,找到自己文化中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台灣文化不再是任何世界文明的附庸」,它昂然挺立,就如同它領先世界的晶片,代表的也是台灣人的智慧和打拚精神。
李遠也承諾,將把這次的展覽及表演節目在明年搬回到台灣,分享給大部分無緣在這次世博會期間欣賞到這些精彩表演的朋友們。文化部表示,雖然在大阪市中心的「We TAIWAN」已畫下句點,但是在8月26日至28日每日下午5點到6點,9組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將以「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前進世博夢洲會場Pop-Up Stage North,以橫跨傳統與現代、結合台灣信仰與生活、展現溫暖與人情味的演出,向世界再次發出友誼之聲。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