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味2/文策院投資失衡養肥創投蟑螂 劇場自力更生創藝術藍海
喊出促進臺灣文化內容產業化、國際化,還要提升整體競爭力「超韓趕日」的文策院,設立邁入堂堂6年,卻始終不願揭露投資財報,不少文化人詬病文策院投資比例失衡,甚至扭曲了文化產業鏈,讓不少「懂玩」的電影人,僅靠文策院投資和文化部補助就賺得盆滿缽滿,根本不在乎作品上市的票房,長此以往觀眾不埋單,「根本飲鴆止渴」專家直言只是加速文化滅亡。
文策院矢言要成為文化內容產業的加速器,推動產業升級、擴大市場、並提升臺灣文化內容的國際影響力,六年來卻拿不出成果讓各界「聞香」,反倒內部人事角力傾軋和補助失衡,屢屢成為文化界抨擊焦點。
一名不具名電影人向CTWant爆料,過去各界搶拿文化部提供長片輔導金時,就有不少「文化掮客」四處向新銳電影人兜售門路,推稱可寫計畫輕鬆獲得青睞領取補助款,不少沒有門路的電影人只能買單。他舉例,其實文化部補助款全額是夠拍電影的,但往往文藝片獲得新台幣1,200萬元補助,掮客就拿了700萬走,最後導演500萬拍戲還得倒貼,根本苦不堪言。
他示警,如今文策院成立後,「文化掮客」進一步進化為「創投蟑螂」,他們熟讀國發基金投資評估要點,深知公部門做事最在乎的就是「自保」,因此投資審議往往側重在「大咖」掛名,「創投蟑螂」便向新銳電影人聲稱,有能耐找到侯孝賢,或是現在的李烈、葉汝芬等「大咖」電影人掛名監製,如此一來投資通過「穩答答」,至於又要「進貢」多少供養創投蟑螂?他搖搖手苦笑,未正面回答。
這名電影人直指,儘管文策院推稱已是投資而非過去「肉桶式」補助,但至今卻拿不出損益表,而且對根本「賣不動」的電影團隊,文策院仍大筆大筆投資一部又一部作品,難怪不少作品,導演根本不在乎票房,只要投資者錢砸了,「拍完就知道賺多少」,長此以往,弊端愈來愈嚴重,根本是「溫水煮青蛙」。
故事工場創辦人林佳鋒也說,「文策院」光投資項失衡就讓文化界非常不服氣,比方自家推出的音樂劇《火神的眼淚》,成本3,500萬左右,目前光「實打實」的票房就已經回收成本,另外還有一些公關票與文化部補助,「市場是很大的」他認為文策院長期讓表演藝術「坐冷板凳」,太不公平。
林佳鋒攤開公司帳,直指每年光人事成本就破千萬,場租加水電也要400萬,COVID-19疫情期間演出機會幾乎「掛零」,自己借了2,600萬苦撐,一個員工都不敢裁,如今疫後經濟勃發,自家包含《我們與惡的距離》舞台劇、《Space Boy》轉授權等陸續獲利,自己已經還了2,000萬,「讓投資人知道這個產業能賺錢」,他認為這才是長久之計。
林佳鋒直言,文策院都知道,更需要幫助的是「個體戶」文化人而非創投公司,個體戶根本不會寫標案,要學公司治理根本緩不濟急,文策院這些對外開放的申請案,根本「看得到吃不到」,反而是澆熄年輕文化人熱情。
林佳鋒回顧,過去10年來兩岸演出交流機會驟降,目前只剩像朱宗慶打擊樂團、雲門舞集等有極少的機會開拓對岸市場,自己創立的故事工廠有幾次想到對岸表演,都受限於整團帶過去成本太高讓票價壓不下來,兩岸法規也沒有支持,官方文化交流與互信基礎薄弱,只能黯然放棄。
他也直言,由民間企業捐助、每年收入至少20億的「文馨獎」近期也和文策院「綁定」,顯示文策院又多了國發基金外的一筆大財庫,既然掌握這麼多資源,與其單項專案投資挨批不公甚至圖利,何不設立「獵人頭」部門,在文化產業中的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項目創作者中,找到「混得不錯」、足堪楷模者,請來成為投資範本,要他們交出「Know-How」打造文化「國家隊」,讓具影響力的內容走向世界。
林佳鋒舉例,以表演藝術來講,不妨在台北市捷運沿線,找個600坪左右空間,由故事工廠、全民大劇團、果陀劇場、綠光劇團等幾間大型表演劇團常態進駐,一年一團3檔劇本就好,增加娛樂「笑點」,同時導入餐飲元素,讓各地觀光客知道「看劇就到這來」,劇團能走入常民文化,這樣的扶持才有價值。
文化人余永寬則直言,在美國好萊塢有成熟的電影工業,製片團隊有完整穩定的收入,反觀台灣的電影業仍停留在烏合之眾的「手工業」,一旦長片輔導金過了,再吆喝大家組成臨時團隊,為了攤提前幾個月沒收入,「打工仔」一開口薪水根本降不下來。除了人才庫外,硬體問題也不少,像之前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台中打造「造浪者」布景,後續保存卻不了了之,沒再讓其他劇組使用,「以前中影文化城都能互通有無」他直言台灣的藝術現況是愈補助愈倒退。
資深電影監製陳鴻元舉例,韓國官方的文化產業振興院與民間電影一條街,都納入電影票房考核,避免補助或官方投資案淪為「曲高和寡」自嗨,但在台灣往往官方大筆投資或補助,票房卻不到2成,浪費納稅錢不說,更難杜「護航特定作品」的悠悠之口,「難道文策院要承認自己看走眼了嗎」他認為讓票房說話最公道。
文策院則對此回應,依照《政府資訊公開法》,為維護被投資業者營業上秘密
及經營事業有關之資訊,避免因公開而有受侵害之虞,各項投資不予揭露處分收益情形。官員私下也向CTWant透露,文策院主要投資標的是有投資潛力的「璞玉」,若太耀眼的案件,民間游資早就充沛,沒必要由文策院出手挹注,反之太「沒希望」的案子,投審會也會「退件」稱沒有投資前景,至於有沒有希望誰說了算?「還真的只能看有沒有大咖背書」官員點出審查重點。
他也坦言,文策院知道不少新銳文化人需要投資協助,但由於國發基金對受投資部門條件設有門檻,一般較小型工作坊不符合國發基金投資標的,實在愛莫能助,得要從放寬國發基金投資方向著手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