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襲歐洲「白色天堂」 如何與山共存成課題
阿爾卑斯山區正面臨全球暖化嚴峻挑戰,雪量減少已成為當地雪場營運的重大考驗。過去100年來,歐洲降雪量因氣候變遷減少了三分之一,阿爾卑斯山降雪量平均下滑34%,南西坡降幅更接近50%。為應對這一危機,當地業者積極推動永續旅遊,包括雪地健行等低生態影響活動,並採用潔淨能源與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從高海拔雪場到低海拔小鎮,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逐漸擴大,使阿爾卑斯山不僅成為歐洲水資源的重要命脈,也成為觀測氣候變遷的關鍵指標。
白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除了滑雪,還有另一種奢侈玩法——雪地健行。在雪場中,導覽人員帶領遊客認識周邊環境與生態,這種被稱為奢華旅遊的活動能讓遊客更加了解整個阿爾卑斯山脈的環境生態、文化和歷史。沿著雪場健行,走入大自然中,不同的路線設計讓旅客有機會看見阿爾卑斯的野山羊、黑琴雞等野生動物。
雪地健行嚮導Marta表示,帶人上山時會談到這個地方的重要性,以及它未來會受到的影響,例如氣候變遷。隨著永續旅遊風潮逐漸興起,業者推出降低生態影響的休閒活動,因為在全球暖化的挑戰下,雪量成為雪場營運的重大考驗。
雪地健行嚮導Célestin Sagot強調,大自然發生變化最劇烈的地方就是山區,因為這裡有大量積雪與冰川,而它們正加速融化。他提到已經看到許多山坡變綠,在La Rosière,山下也有大片沒有積雪的斜坡,因此一些低海拔雪道已經關閉。不過這裡依然有很多變化,因為有大量從義大利吹來的雪,即使今年積雪很多,但並不是每個滑雪場都能有同樣的幸運。
根據最新研究發現,過去100年來,歐洲降雪量因為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減少了三分之一,阿爾卑斯山的降雪量平均下滑34%,其中南西坡的降幅更是逼近50%。從1980年以來,氣溫快速上升導致降雪量顯著減少,尤其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區域,降雨逐漸取代降雪,對當地環境造成巨大改變。
Célestin Sagot指出,兩年前的夏天,在夏季開始時一點積雪都沒有。動物需要吃草,而草需要水,雖然有水源但積雪正在融化。如果積雪在夏季初期一下子全融光,那麼到了夏季末期,動物就沒有足夠的水可用了。專家也示警,如果沒有減緩極端氣候,本世紀末,阿爾卑斯山的降雪天數也可能減少42%,而降雪量更是水源和能源的重要來源,一旦減少衝擊很大。
度假村技術經理Laurent解釋,他們的設施有所有的輸出設備,可以取得可飲用水、淡水,還有一側是冷水,另一側是熱水,熱水則是從鍋爐供應過來的。渡假村引入山上的雪水,透過建置感應器,不僅是溫度管理的重要一環,減少耗能,也可以讓這些水資源重複被利用。
度假村集團台灣總經理Trista表示,他們的度假村百分之百都是用潔淨能源,都是用水資源來創造能源。他們使用一個叫做GTB的系統,讓建築物成為智慧建築,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夠更節約能源的使用,每年大概可以省將近15%到20%的能源耗損。
在綠電的使用上,因為阿爾卑斯山長年積雪,光電板的設置就有限縮。最新落成的套房區,陽台邊上都有設置太陽能板,而不設在屋頂上,主要是這邊長年積雪,所以都會設在陽台邊,讓太陽能板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用。
要與山共存,就得推永續作為,尤其雪場更是牽動周邊的小鎮經濟。薩莫安斯鎮長Jean Charles Mogenet表示,雖然山谷中的降雪量遠不如以往,周圍的高山以及海拔1600公尺的滑雪場,目前冬季活動仍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挨著雪場周邊的薩莫安斯小鎮,擁有豐富歷史古蹟,也因海拔高,雪量變化比較小,但再往低海拔的城鎮走,水資源正受考驗。水道穿梭,拱橋交錯,有阿爾卑斯威尼斯之稱的安錫小鎮,位在山脈西側,更擁有法國第三大天然湖安錫湖。安錫湖是法國的第三大湖泊,湖水非常清楚,因為從1960年就開始執行非常嚴格的環保條例,所以被法國人稱為是歐洲最乾淨的湖泊。即便政府推動環境保護措施,但仍然受到雪量減少影響,湖水水量也大不如前。安錫小鎮居民Laurence Duret表示,湖水本來是到灰色那個顏色都有水,現在快沒了,因為好像就沒下雨,水不夠用了,所以湖也沒有很多水,跟以前不一樣。
不只當地居民很有感,20年前來到安錫生活的丞恩,這幾年下來,看到小鎮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越來越明顯。安錫小鎮餐廳老闆丞恩表示,之前一年雪可以下個一兩個禮拜,現在大概就是一兩天,而且下完了就融化了,氣候變得越來越熱,冬天下雪變少了。他還提到,在2003年之前,這裡的醫院或者是大部分的百貨公司是沒有冷氣的,因為頂多就是熱個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之後,一般的天氣都是很舒服的。
阿爾卑斯山不僅是歐洲水資源的重要命脈,更是觀測氣候變遷關鍵指標,從旅遊到生活,都得持續朝永續邁進。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