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32歲的坂本龍一,用音樂寫下1984年的東京聲景《坂本龍一:東京旋律》塵封40年後4K修復首度登台,重返那座充滿噪音、電子與靈感的城市實驗室
80 年代的東京,被鏡頭拍得既摩登又疏離,樓宇冷冽,人群機械。坂本龍一在鋼琴前思索、在錄音室指揮、在街頭漫步,甚至在車上靜靜地抽著煙。整部片就像他從合成器裡調出的電子音色:清冷、銳利,卻莫名動人。街頭的霓虹與喧囂,與他安靜創作的身影形成強烈對比,彷彿他正用音樂,試圖尋回一座城市的靈魂。
紀錄片《坂本龍一:東京旋律》4K修復版本首度登上台灣大銀幕
1984年,東京如一部未完的交響曲,日本殿堂級音樂家坂本龍一正值創作巔峰,一邊拍攝《俘虜》、一邊錄製《音樂圖鑑》,在YMO結束後開啟個人音樂哲學的嶄新篇章。如今,這段極為珍貴的片段,終於以《坂本龍一:東京旋律》(Tokyo Melody: A Film about Ryuichi Sakamoto)的形式重見天日。這部由美國藝術家伊莉莎白・藍納德(Elizabeth Lennard)執導的紀錄片,歷經40年後以4K修復版本重返世人眼前,已於6月13日正式在台灣上映。
《坂本龍一:東京旋律》劇照
影像封存的聲音詩 1984年的東京,如夢似幻
坂本龍一在片中沒有包袱,沒有擺拍,只有極真實的存在。他在錄音室精細調音、在街頭行走、在車上抽菸、在鋼琴前思索……甚至與當時的妻子矢野顯子即興合奏,還在地鐵裡偶遇自己代言的廣告露出一抹靦腆微笑。這些日常片段,組成了坂本的「城市聲音筆記」,也成為1980年代東京生活美學的縮影。
這部片被樂迷譽為「時間膠囊」,以16毫米膠片捕捉下東京的霓虹、摩登建築、商業氣息與坂本的創作對話……這一切,在導演藍納德短短七天的貼身拍攝中完成。她當年受到坂本為《俘虜》創作的配樂打動,歷經坎城到柏林的曲折聯繫後,以攝影作品贏得坂本的信任。坂本後來坦言,並非導演的名氣,而是作品的純粹打動了他。
《坂本龍一:東京旋律》劇照
非線性剪輯 對映非線性音樂
與其說這是一部紀錄片,不如說是沉浸式的聲音裝置展。全片採用非線性剪輯結構,呼應坂本當時對音樂的實驗手法。他將音符拆解儲存於30張碟片中,片中可見他展示一張張磁碟,每張皆藏有20到30種音色,透過600種以上的排列組合拼湊成全新聲音世界。
紀錄片中亦穿插坂本為《俘虜》譜曲的思考過程,他如何因應角色情感調整配樂,透過音樂烘托影像與敘事語境,展現其橫跨電子、古典與東方美學的創作視野。
《坂本龍一:東京旋律》劇照
坂本的聲音哲學:城市、噪音、與文化的轉變
1980年代的東京,高速發展、資訊爆炸,坂本也觀察到人們不再認真聽完一首歌,而是讓不同旋律穿插在耳縫間。音樂成為背景、成為空氣中的常態。這種現象,亦成為他音樂反思的素材。坂本選擇將這些城市雜訊、科技裂縫與文化衝擊,全都納入音樂中。
1984年,政治狂熱年代翩逝,日本高踞資本強國之列,商業運轉迅疾。坂本龍一觀察道:「異常與雜訊,將成為新的文化觀點。」這句話,彷彿為後來整個數位音樂與混音文化預示未來。
導演回憶,坂本當年便具備前所未見的全球視野與文化深度。他既深受西洋古典與德布西影響,也將日本傳統與亞洲聲音融入創作,超越國界與時代。正如他所言:「我正在做的事,和那些只為了音樂而創作的音樂不同。」
《坂本龍一:東京旋律》劇照
1980 年代最前衛都市 教授巔峰時期創作實驗
這部拍攝於 1984 年、曾於隔年在聖保羅影展首映的紀錄片,在映後便被封存,沉睡於導演自家地下室近四十年。直到坂本龍一於 2023 年辭世,在遺孀與經紀人的推動下,才促成 4K 修復計畫,讓這部珍貴影像重返世人眼前。如今的重映,不只是回望他創作的高峰時刻,更像是重返一個靈感仍在流動的現場。
坂本龍一離世後,《坂本龍一:東京旋律》讓我們得以重新見證他的靈感現場。無論是 YMO 的舞台、家庭鋼琴前的即興合奏,還是他對著鏡頭沉默凝視的片刻,這些影像不只是回憶,也是他留給世界的聲音遺產。正如他一生所信奉的座右銘:「Ars longa, vita brevis(人生是短暫的,藝術是長久的)。」
《坂本龍一:東京旋律》劇照
教授寫給東京的情書 帶你走進1984年靈感閃耀的瞬間
坂本龍一在東京創作最熾熱的時期,留下這部極具個人色彩的紀錄影像。透過16毫米膠片,《坂本龍一:東京旋律》捕捉了1980年代東京的街景與聲響,也捕捉了他思考、即興、沉默的片刻。如今以4K修復重返大銀幕,我們得以重新聽見他的聲音,也重回那個靈感流動的年代。
當畫面裡的教授轉頭看向鏡頭,彷彿在輕聲問:「你還在聽嗎?」
有機會的話,一定要看看這部教授寫給東京的情書!
(圖片來源:佳映娛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