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手機霸主」傳音控股尋求香港二度上市 融資10億美元
中國兩大手機廠商——「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 (688036-CN) 和脫離華為近五年的榮耀,近日幾乎同時傳出叩響資本市場大門的消息。傳音控股被曝正與顧問商討赴港二次上市計劃,目標融資約 10 億美元;榮耀則已進入 IPO 輔導第二階段,劍指 A 股「AI 終端第一股」。
兩家企業在今年盛夏不約而同地尋求資本助力,卻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傳音深耕非洲市場,榮耀則豪賭 AI 轉型,共同面對產業成長放緩的挑戰。
從深圳到非洲市場霸主
傳音控股的故事始於深圳華強北,其成功之路則在非洲大陸書寫。創始人竺兆江憑藉在波導多年的海外銷售經驗,敏銳地洞察到非洲市場的巨大潛力。在當時手機滲透率不足 20%、主流品牌關注度低的非洲,傳音找到了發展的藍海。
傳音的成功秘訣在於其獨特的「場景適配」策略。不同於傳統品牌強調高性能配置,傳音更注重滿足非洲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針對深膚色優化的拍照算法、支援多運營商環境的四卡四待功能、以及應對高溫多塵環境的防汗防塵設計。這些看似細微的創新,卻成為傳音在非洲市場站穩腳跟的關鍵。
憑藉旗下 TECNO、itel 和 Infinix 三大品牌,傳音迅速佔領非洲市場,產品線覆蓋從百元級功能機到中低端智慧型手機,銷售渠道深入街頭小店和農村集市,讓許多非洲消費者甚至誤認為傳音是本地品牌。
根據 IDC 數據,截至 2024 年,傳音在非洲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佔有率高達 47%,穩居第一,超越三星和小米。同年,傳音全球出貨量接近 2 億台,全球市佔率達到 14%,位居全球第三。
傳音的「非洲故事」一度被視為中國企業成功出海的典範。2019 年,傳音在科創板上市首日股價暴漲逾 60%,市值一度突破千億,被市場譽為「非洲小華為」。
成長卡關焦慮 再闖資本市場
然而光環之下,傳音也面臨著深層次的策略焦慮。2025 年第一季財報顯示,傳音營收年減 25.45%,淨利潤更是暴跌 69.87%,創下科創板上市以來最大單季跌幅。這組數據暴露了非洲市場成長放緩以及日益激烈的競爭。
根據 Canalys 數據,傳音在非洲的市場佔有率已從 47% 下降至 42%,三星和小米等品牌正通過差異化策略蠶食其市占率。三星以高階機型搶佔城市菁英用戶,小米則憑藉電商模式和性價比優勢,在二、三線市場快速滲透。
更為嚴峻的是,傳音賴以生存的「深膚色拍照優化」技術壁壘正在逐漸消解,主流品牌已能通過 AI 算法實現類似功能。同時,衛星通訊、三折疊螢幕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週期長、回報慢,短期內難以形成新的競爭護城河。
面對市場變局,傳音正積極佈局新業務以尋求突破,包括在奈及利亞、肯亞等國悄然進入電摩業務,以及推出首款三折疊螢幕手機以衝擊高階市場。然而,這些舉措目前仍難以完全掩蓋其核心業務的疲態。
傳音 2024 年在印度的市占率僅 5.7%,遠低於小米、三星的 15% 以上,這也預示著其全球化擴張的天花板逐漸顯現。
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傳音被曝正與顧問接洽,籌劃在港交所進行二次上市,擬募資規模或達 10 億美元。然而,此消息揭露後,市場反應並未如預期般熱烈。
一方面,交易仍處於非常早期階段,缺乏明確時間表和執行計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場對於傳音新一輪融資背後的成長邏輯仍存在觀望。若此次嘗試最終未能落地,不僅無法實現預期融資,還可能反向加深市場對其成長乏力的判斷。
存量競爭如何破局?
傳音與榮耀幾乎同時尋求資本市場的助力,反映出全球智慧型手機產業在存量競爭下的共同困境。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已連續三年停滯在 14 億部附近,功能同質化加劇、價格帶下沉、消費者換機週期延長,導致整個產業的利潤空間遭到全面壓縮。單純依靠渠道效率和供應鏈控制,已無法維持過去的成長節奏。
這種產業擠壓促使企業走向兩條主要的突圍路徑。一條是榮耀所選擇的技術升維之路,即以 AI 重構終端價值,將戰場延伸至機器人、物聯網等新興場景。另一條則是傳音所選擇的深耕地域縱深之路,例如在非洲電動摩托車的浪潮中佈局電摩業務,同時研發三折疊螢幕手機以衝擊高端市場。
儘管策略路線有所不同,但兩家企業背後的共識是明確的:資金已成為撬動下一階段成長的核心變數。榮耀高達百億美元的 AI 投入需要 IPO 輸血,而傳音連續三年超過 30% 的研發費用,也亟待港股募資來補充。
如今,傳音在尋求香港二次上市,必須向市場重新證明自己是一間,獲利模型可以長期運作、成長邏輯不依賴單一市場的成熟公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