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罷免遭否決 朱立倫「交棒說」化解內耗、國民黨組織戰奏功
峰迴路轉,綠營去年立委選後即處心積慮發動的大罷免藍委案,「首戰」遭完封收場。其實此結局在綠營因挫敗藍營「以罷制罷」而集體膨脹、綠衛兵四處獵巫、賴政府種種「準威權」作為時即見端倪,最後果促使選民積極投票否決惡罷、重新宣示民主。
在支持者「死忠」相挺,起步又早下,綠營發動大罷免在初始連署過程勢如破竹。相對於此,藍營卻因罷15綠委案起步晚、動員不力遭「完封」,氣勢反為之重創,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領導地位都搖搖欲墜,更助長大罷免氣勢。
但4月間隨司法「巧合」的全省「辦藍不辦綠」、對國民黨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等黨工不符比例羈押、起訴,終讓藍營產生危機意識,中間選民對賴政府「準威權」統治也有警惕,426凱道「反獨裁」陳抗後反罷民調首見反彈。
6月18日民進黨定調「罷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大罷免攻防主軸,又反凸顯民進黨府、部、黨共諜案爭議,標榜「抗中保台」先鋒的綠委沈伯洋與郭昱晴家族「賺紅錢」歷史也被放大檢視,再讓大罷免攻防一度進退失據。
但真正轉折點,還是郭昱晴掀起的「獵巫」風潮讓綠營支持者與罷團群起效尤,不僅到藍委造勢場「打游擊」滋事,爆發「吐口水」、打人爭議,還「無差別」滋擾路人宣揚罷免、質疑共諜,惡行惡狀終讓反惡罷氛圍擴散。
盤點此次大罷免失敗原因,「先天結構」上,當然就是大罷免本身即不具正當性,揮之不去的「選輸翻桌」的反民主動機,讓罷免方所有論述自始沒有合理基礎,除對「見綠就投」支持者外,對多數人說服力都大打折扣。
此外,罷免方操作也有問題,除主打「反共」就「自揭傷疤」自傷,司法「辦藍不辦綠」操作再強化大罷免不公義性,綠營為推大罷免還集體公開造謠又重創執政威信與誠信,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與綠衛兵的自大更種下敗果。
而總統賴清德與柯建銘雙簧演大半年,卻在民進黨全代會上宣示「與公民同行」,直接背書將大罷免拉回「藍綠對決」格局;行政院將96%「漢人」變台灣「其餘人口」,賴團結國家十講的雜質說又重挫中間選民支持。
至於反罷方,國民黨雖初期因「以罷制罷」策略徒有口號,讓反罷起步就跌倒,但隨後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癌末黨工接連遭羈押、交保,對黃呂等人不捨,以及又將遭抄家滅族的危機感,終讓藍軍再次集結。
值得一提的是,黨主席朱立倫5月底「交棒說」雖一度遭黨內批評談話時機不合時宜,但實際卻相當程度化解或暫緩藍營內部黨權角力的雜音與內鬥。而罷綠案全垮,也意外讓「反罷」成員找到支持理由,還有利後續宣傳。
而在中選會宣布726投票後,國民黨重回熟悉的「組織戰」戰場,並交付黨籍4都諸侯分區輔選反惡罷政治任務,宣示「同舟一命」,「綁定」與黨存亡休戚與共的責任,要求全部動起來,終穩住反罷陣腳,逐步扳回勝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