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巡弋飛彈」將改變台海防禦樣貌
在近日的國防展會場中,無人機百花齊放,但一款看似傳統的飛彈卻引發了許多國內外媒體的關注:中科院與美國軍工新創公司安杜里爾(Anduril)合作的「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這不僅是史上首款台美合作在台生產的飛彈,更揭示了台灣應對高強度、長期戰爭的務實思維!
昂貴彈藥消耗不起
美軍擁有全球最強大的武器,例如AGM-158C LRASM長程匿蹤巡弋飛彈,性能優異,但價格也極其驚人。
根據2021財年的報價,一枚LRASM飛彈成本高達400萬美元。如此高昂的價格導致美軍也難以大量採購,無法應對大規模衝突中「量大管飽」的彈藥消耗。
為此痛點,美商安杜里爾工業公司開發了「梭魚-M」(Barracuda-M)中程渦噴巡弋飛彈,其核心理念就是「大規模生產、可消耗性」。
其「梭魚-500」型號,報價不到20萬美元,僅為LRASM的二十分之一,卻具備了現代戰爭所需的關鍵能力。
「梭魚-M」系列為模組化設計,可由陸、海、空多平台發射。其中500型的射程達到500海里(約926公里),巡航速度超過時速400公里,在攻擊終端更能以0.74馬赫(約時速914公里)進行衝刺,大幅壓縮敵方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增加突防成功率。
當然低成本的代價是….其彈頭較小,約100磅(45.4公斤)。然而俄烏戰爭的經驗證明,在先進的精準導引下,40公斤等級的彈頭已足以對各式目標造成關鍵性破壞。
更重要的是,「梭魚-M」具備AI協同作戰能力,能在發射後透過內部網路自主溝通、分配目標,形成蜂群攻擊。
未來AI技術持續發展,「梭魚-M」也能辨識與攻擊目標的弱點,儘量發揮破壞威力,例如對於大型艦艇,就攻擊其桅杆上的偵測與電子系統,癱瘓其C4ISR系統,敵艦也等於喪失大部分戰力。
在地供應鏈與飽和火力
此次台美合作的最大亮點,在於技術轉移並在台灣建立完整的生產供應鏈。中科院院長李世強中將表示,此案目前雖仍是科研案,但目標是在18個月內,將從發動機到彈體的所有零組件供應鏈在台灣全部建立完成。
在地化生產的目標,是將單枚飛彈的成本壓到20萬美金(約台幣650萬元)以下。
作為比較,台灣一架F-16V Block70戰機,約1.27億美元(約38.35億台幣)的採購價,相當於一架戰機的預算,就能採購超過635枚此類飛彈!
台灣版本的「梭魚-M」初期將以陸射型為主,偽裝的發射車一輛可搭載16枚飛彈,故僅需少數幾輛發射車,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對敵方投射出數十枚巡弋飛彈,形成密集的飽和火力。
相當於一架F-16V Block70戰機的預算,就能採購超過635枚「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數量還是很重要
俄烏戰爭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樣貌。高價值的先進武器在戰爭中會快速消耗,若補充速度跟不上或成本過高,後勤壓力將拖垮整個戰線,
此外武器性能再強,若數量太少,敵人總能想辦法反制,例如高價的巡弋飛彈,只能針對目標發射一兩發,在開戰初期常被防空火網擊落。
俄烏雙方現在都一次出動數百架低成本的長程無人機(本身也有精準攻擊力),掩護高價的巡弋飛彈,以數量壓倒對方的防空網,證明「低成本、可快速量產、精準打擊」的裝備,將成為未來戰爭的趨勢。
壓制防空網的利器
在台海防禦作戰中,此款低成本巡弋飛彈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未來若台海有事,我方能以遠低於傳統飛彈的成本,大量發射此型飛彈,用於壓制或癱瘓敵方的防空能量。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用更低價的螺旋槳推進中型無人機來掩護飛彈?當然國軍也有許多類似機型,可以搭配使用,但以攻擊解放軍有防空艦保護的船團來說,慢速無人機的突防機率明顯低很多。換言之,終端衝刺時速超過900公里的飛彈,對敵方的防空壓力是慢速無人機無法比擬。
「低成本巡弋飛彈」自身也有精確打擊能力,更可以作為攻勢中的防空壓制力量,為我方更昂貴、更先進的飛彈(如雄風系列)開路,形成「廉價彈藥消耗敵方防空彈藥、高價彈藥打擊敵方高價值目標」的戰術。
這種高低搭配、以量取勝的策略,將大幅提升我方在不對稱作戰中的防禦韌性與嚇阻能力。(本文轉載自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