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慢性攝護腺炎是什麼?一次掌握2大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Hello醫師

發布於 08月21日01:00 • 文:連珮妤|資料查核:吳振宇醫師

攝護腺是男人特有的器官,位於膀胱和尿道交接處。一般而言,中年之後的攝護腺肥大尤其帶給男性最多困擾;然而對於年輕男性而言,解尿不順、會陰部疼痛都有可能都是慢性攝護腺炎的前兆,治療成效往往難以藥到病除,也容易復發,讓許多男性不堪其擾。

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引發慢性攝護腺炎?會出現哪些症狀?該如何治療呢?《Hello醫師》請到泌尿科醫師,為您解答慢性攝護腺炎的各類疑問。

慢性攝護腺炎的原因

慢性護腺炎可依據是否為細菌感染導致,分為以下2種類型分別說明罹病原因:

  •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因細菌感染所導致的慢性細菌攝護腺炎,可能由上行泌尿道、直腸或淋巴遭到大腸桿菌、革蘭氏菌等致病菌感染引發。
  • 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又可稱作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可分為發炎性與非發炎性,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慢性攝護腺發炎,致病的機轉目前尚無定論。不過醫師表示,有一說為病患可能因括約肌不正常收縮,而引起攝護腺內尿道壓力增加,造成尿液逆流進入腺體引起攝護腺發炎。

慢性攝護腺炎有哪些症狀?

醫師表示,慢性攝護腺炎主要症狀為疼痛及排尿障礙,疼痛的部位通常在下腹部、會陰部、鼠蹊部、陰莖和睪丸附近,排尿障礙則包括解尿困難、尿流緩慢、頻尿、急尿感及夜尿次數多,或於射精時引發不適。

另外,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患者易因反覆攝護腺感染,而影響精蟲品質。

慢性攝護腺炎診斷

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慢性攝護線炎的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醫師會先詢問是否有相關病史,並進行下列幾項基本的身體檢查:

  • 肛門指診:會先讓病患面部朝上躺下或側臥,雙腳朝向腹部彎曲讓雙手抱住。接著,將食指由病患的肛門伸入、觸摸其攝護腺,以確認患者是否有些許壓痛及腫脹等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
  • 尿液檢查:藉由分析病患的尿液樣本,找出其中是否遭到大腸桿菌等致病菌感染。
  • 攝護腺按摩:由攝護腺旁邊往中間按摩,以便收集病患的攝護腺液,再將檢體拿去做顯微鏡檢查及細菌培養,進一步鑑別診斷。

慢性攝護腺炎治療方法

慢性攝護腺治療方式可分成藥物及物理治療:

藥物治療

  • 抗生素:目前用來治療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的抗生素,主要為Trimethoprim及Quinolone,病人用藥時間需至少1個月來達到療效;若病況較為嚴重,可能需用藥長達3個月,甚至半年;然而也有一些患者於治癒後2年內復發。
  • 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可降低膀胱頸和近端尿道張力,減少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
  • 肌肉鬆弛劑:可以放鬆骨盆底肌肉、減少痙攣引起的疼痛及排尿障礙。
  • 消炎止痛藥:能夠緩解慢性攝護腺炎發作後所帶來的疼痛。

物理治療

除了給予病患藥物治療外,還會搭配物理治療同步改善,包括進行攝護腺按摩、熱療坐浴或低能量震波等,緩解病患骨盆神經肌肉不適症狀。

醫師指出,攝護腺手術在治療慢性攝護腺炎不是主要角色,除非病患因膀胱頸狹窄、攝護腺肥大或其他原因而造成慢性攝護腺炎;或症狀極為嚴重,且藉由上述藥物及物理治療皆無效用時,醫師才會經尿道替病患進行攝護腺刮除或剜除手術。

🍀想知道怎麼吃、怎麼動最健康?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讓專業來解答!

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手術怎麼選?住院幾天?有後遺症?泌尿名醫全解析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06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