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為何付費「假裝上班」?
沒有人願意承擔不收薪水的「白工」,更別說要付錢才能繼續「工作」。然而,近期中國社群上興起許多「付費給公司假裝為其工作」的貼文,甚至還帶動了提供相關服務的公司不斷湧現。
在中國經濟和就業市場低迷之際,這項趨勢的背後,其實與當地高居不下的青年失業率息息相關。從統計網站 Trading Economics 的最新資料來看,2025 年 6 月的中國青年失業率,雖較前幾月略降,但仍維持在 14.5%。
隨著工作越來越難找,面對家中長輩不止的「關心」、顧及社會對「成功」定義的期待,不少當地年輕人竟寧願花錢去辦公室「假裝上班」,也不願待在家裡。
為保留「尊嚴」,而選擇「假裝上班」
辦公桌、無線網路、咖啡、午餐⋯⋯這些模擬工作環境氛圍的日常物品,在提供「假裝上班」服務的公司中處處可見。這些公司大多收費每日 30-50 人民幣(約新台幣 125-208 元),讓消費者短暫逃離無業的現實。
如今,類似的辦公室服務已遍佈中國各大城市,包含深圳、上海、南京、武漢與成都等城市,皆可看見其蹤跡。
「假裝工作」源於經濟轉型與校園教育、實務環境間的斷層,因而成為年輕人的「轉運站」,讓他們能稍作休息,思考下一步,或以此作為接兼職的過渡期。
上海的小文(音譯)在接受《BBC》採訪時就分享,剛從大學畢業的她,因校方規定「畢業一年內必須簽訂就業合約或提供實習證明,否則無法領取畢業證書」,因此於年初時租下一個月的「假裝工作」位置。
她拍下辦公室場景作為實習證明,回傳給學校;但事實是,她每天繳交租位置的費用,在辦公室裡寫著網路小說賺取零用錢。小文說道:「如果要假裝(上班),將必須假裝到底。」
在東莞提供「假裝上班」服務的飛魚(化名),也以自身經歷過失業時期的經驗向《BBC》分享,自己開設的「假裝上班」公司,賣的不只是工作空間,而是讓個人感到被需要、有用處的「尊嚴」。
哪些人最愛使用「假裝工作」空間?
飛魚分享,他在今(2025)年 4 月開始於社群平台上宣傳「假裝上班」服務,短短一個月內便租出全部位置,如今想申請的「菜鳥員工」只能候補排隊。
在所有申請者中,約有四成民眾是應屆畢業的大學生,除了像小文那樣,是為了提供校方實習經驗而參與的人之外,也有部分年輕人是想要緩解家人關心帶來的壓力;其餘六成則是平均年齡 30 歲左右的自由工作者。
可見,會付費「租借」上班位置的使用者,不僅是坐在座位上發呆、閱讀,也會利用桌上的電腦尋找工作機會,甚至趁「工作」期間創辦自己的新創公司。這樣的空間,日後也逐漸延伸成自由工作者難得一遇的理想辦公地點。
根據《北京日報》報導,小傅(化名)是名雜誌編輯,平時負責開發新專欄作者,每月月底則須將編輯好的稿件回傳給團隊。過去,為提升個人工作效率,處理編修文件的期間,他習慣在咖啡廳或自習室工作,直到他在社群上看見「假裝上班」的資訊,便起身聯繫相關企業。
公司內安靜、有序的「上班」氛圍,成了小傅持續前往的原因。身邊各自做著自己工作的「同事」,更成為他並肩作戰的朋友。
在小傅眼裡,所謂「假裝上班」,並不一定等於沒有工作,而是一種對「傳統就業環境」的更新。隨著遠端工作成為職場趨勢,「假裝上班」也正轉型為模擬傳統職場的新興辦公模式,為自由工作者們提供團隊氛圍及歸屬感。
從社群熱議到青年困境 ──趨勢背後的社會現實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假裝工作」風潮在中國社群媒體引發廣泛關注,相關標籤閱讀量已超過 1 億次。不過,這些服務的宣傳及廣告,也不免引發社會質疑,認為可能加劇民眾逃避工作的傾向,甚至推遲年輕世代進入勞動市場的時間。
然而,追根究底,「假裝上班」的流行絕非只是人們想「逃避工作」,而是與中國當地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事實緊密相連。
2023 年 6 月,中國 16-24 歲的青年失業率達 21.3%,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南華早報》報導,這讓中國政府暫停發布失業數據數月,並重新調整統計標準,將學生排除在外。在此背景下,中國各地也不斷傳出年輕一代竭力掩飾失業狀況的故事。
從內卷、躺平、青年養老(指邀請 30 歲以下的青年到中國農村體驗放鬆生活),到如今的假裝上班,這些盛行的趨勢並非互無關聯,反而精準戳中當下年輕世代的「痛點」 ──當「內卷」不再確保個人職涯的成功順遂,年輕人開始選擇自我放棄的「躺平」,甚至在「養老」及「假裝上班」間做出選擇。
然而,在這些現象背後,不少中國年輕世代依然為突破當前困境而努力。就像在先前流行的「青年養老院」中,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躺平」的年輕人,那裡反而成為繁忙生活中的「青年充電站」。
未來,「假裝上班」服務是否能長期獲利,或在熱潮消退後邁向轉型之路,成為另種鼓勵民眾持續「內卷」的休息站,仍有待觀察。只是,在質疑年輕人為何「不夠努力」前,或許更該停下腳步反思,究竟是什麼樣的結構性因素,讓「假裝工作」成為一種必要的生存策略?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中國年輕人為何付費「假裝上班」?解析青年失業潮下的「新生存策略」》,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回家當個「全職兒女」:中國青年高失業率背後,年輕人的「自我麻醉」?
●中國青年失業率突破 20%:除了市場供需失衡外,引發失業潮的 3 大關鍵因素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