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開始重建關係 分析:可能只是冷和平改善有限
(中央社台北21日電)印度被美國課稱高額關稅後,近期與中國重建關係。對此,英文南華早報今天報導引述多名中印專家分析,鑑於兩國互不信任,挑戰依然存在,兩國關係的任何改善都可能有限,恐怕只是冷和平。
報導指出,從新的邊境協議到恢復直航和深化經濟合作,在中國外交部長王毅3年來首次訪問新德里之後,中印外交關係似乎正在開啟新的篇章。
8月底,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將前往天津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這是他7年來首次訪中,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屆時兩國關係或將進一步緩和。
王毅本週對新德里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期間,雙方同意啟動東部和中部邊境地區的談判。此外,自2020年中印軍隊在加勒萬河谷發生致命衝突以來,雙方一直在就喜馬拉雅山西部邊境進行談判。
印度媒體也報導稱,北京已批准對印度出口稀土,鑑於稀土在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中發揮的關鍵作用,這項戰略舉措值得關注。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潘特(Harsh Pant)表示,新德里和北京之所以接觸,是受到諸多因素的推動;「雙方有意提升或恢復正常關係,因為兩國關係在邊境危機後變得難以為繼」。
不過,倫敦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專研南亞的高級研究員巴伊帕伊(Chietigj Bajpaee)認為,這可能是「冷和平」。
「這意味著不太可能發生大規模衝突,但持久的和解也不太可能」,巴伊帕伊說,中印要想更緊密地接觸,就需要進一步推動解決雙邊關係中的根本分歧。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賀先青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指出,中印尚未解決的邊界爭端以及在印太地區和全球南方的競爭,兩國面臨很多利益重疊,未來關係不可避免地將面臨挑戰。
報導提到,近年來,在貿易關係惡化之前,印度也加強與美國的關係。此外,印度也加強與菲律賓的接觸,而菲律賓與北京在南海的領土爭端問題上日益頻繁地發生衝突。新德里也對中國在南亞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感到擔憂。
報導指出,來自華盛頓的關稅壓力是中印關係重啟的關鍵因素。美國對印度商品加徵25%的關稅,自8月27日起加徵的關稅總額達50%,理由是印度繼續進口俄羅斯石油。上週,美國也加強了與印度競爭對手巴基斯坦的安全和反恐合作。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預期,中印關係的改善將十分有限,北京方面可能對新德里在中美競爭中採取的「機會主義」行為保持警惕。
他補充說:「莫迪及其內閣仍然強烈親美,他們的反中情緒根深蒂固」。
賀先青也提到,印度可能「利用中國與美國討價還價」。
報導還提到,對新德里而言,北京與伊斯蘭馬巴德的密切關係,仍然是一個挑戰,中國在南亞日益擴張的影響力也是如此。
王毅本週訪問印度後,也訪問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並會見兩國外長。中國承諾將繼續與兩國合作,特別是透過耗資數十億美元的「中巴經濟走廊」。印度因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長期存在衝突而反對該計畫。
對此,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常駐高級研究員拉賈戈巴蘭(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指出,巴基斯坦因素「不僅僅是一個外部因素」。中國是與巴基斯坦共同反印的利益相關者。因此,對新德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而言,印度必須始終考慮中巴合作。
她提到,北京向伊斯蘭馬巴德提供了「日益先進的軍事平台」。「目前,中印雙方都選擇忽視這個問題,但這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在印巴關係仍然不穩定的情況下」。
不過,林民旺表示,中印在全球、經濟和區域議題上擁有廣泛的合作機遇,「對抗並非絕對」。賀先青也說,開放的溝通是維持兩國關係發展動能的關鍵,「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但具體的爭端不應與雙邊關係的整體發展軌跡掛鉤」。(編輯:楊昇儒/邱國強)1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