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不生孩子的思考——3個沒人說過的角度,讓我徹底消解了生育焦慮(2)
親子關係和伴侶關係一樣,都需要在我們先成為完整而豐富的自己後,再去迎接另一個生命的到來。所有重大選擇都應該出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如果有一天,我真心感受到強烈的衝動、興奮與愛,準備迎接一個新生命,那才是我篤定的生育理由。
也因此,我曾認真問自己:一定要自己生嗎?在前面提到的各種動機——害怕孤獨、期待親子互動、希望與孩子共同成長——這些目的是否只能靠親生小孩來實現?孩子是否一定要有我的基因?如果是領養,是否同樣能帶來愛與連結?我不覺得自己的基因有多麼非傳不可,但我相信人類本是一體,養育一個孩子,無論是否有血緣,對我來說都沒有本質區別。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帶著138億年的宇宙印記,我和你、山河與星辰,都是同一場宇宙大爆炸的結果。「我們是會行走的樹,根在地下相連。」生命本就同源,血緣並非唯一的連結。
所以,即便我錯過了生育的時限,未來若真的後悔、渴望有孩子,我也完全願意去領養,把同樣的愛傾注在那個需要幫助的生命上。這樣一想,原本的生育焦慮徹底瓦解了——它其實只是源於舊有、狹隘的觀念壓力,一旦被看清,就不攻自破。
當我拋開大眾輿論與集體意識的框架,問自己心底的答案,它浮現得很清楚:如果有一天我選擇生育,那一定是因為在經濟穩定的前提下,與所愛之人自然孕育的結果。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幸福,值得期待;若沒發生,也不影響我去探索世界。從古至今,人類之所以繁衍不息,本來就是透過這種最樸素的方式。生育,本就是自然的概率事件。
張之琪曾說過,她就像站在月台,看著「生育這班列車」緩緩開過,而自己沒有上車。對我而言,生育更像人生的一個「選項」。人生遊戲裡有無數種可能,沒有哪個是必須要打的關卡。如果有一天觸發了這個選項,我會全心投入;如果沒有,人生依舊精彩無比。
《時間的秩序》裡提到:我們所見的世界,只是我們理解的世界;真實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大、更豐富、更精彩。生育或不生育,都不會改變人生的美好。以上是我當下對生育的思考。未來想法會不會變,我無法確定,但我知道一件事:任何選擇都伴隨取捨。願我們都能勇敢接受不同的結局,也有智慧明白人生沒有完美答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