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備太空攻防能力 學者籲太空國安需跨部會整合
(中央社記者吳書緯台北13日電)針對太空領域在國安、軍事、韌性與社會運作等關鍵性,學者許智翔指出,中國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太空大國,更具備十分全面性的太空攻防能力,台灣在現有的政府機制,針對太空國安與韌性的需求,進行跨部會的整合有其迫切與關鍵重要性。
美國推動發展太空港計畫,美國在台協會7月21日在社群媒體表示,美台正洽談可能合作,有望將台北到休士頓飛行時間縮短至2.5小時,而台灣考慮屏東九棚為發射場地,有潛力升級為未來的太空港。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昨天以「太空國安需求需跨部會整合統籌規劃」為題,撰寫即時評析刊登於國防院官網。
許智翔指出,日本防衛省7月28日發布「宇宙領域防衛指針」,強調中國、俄羅斯等國大幅強化反太空能力,因此透過建立4個途徑的原則,強化全領域能力,讓自衛隊能應對各種可能的情況。
太空科技所提供的各種通訊、觀測、定位等服務,已經是國家與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領域,許智翔表示,各國近年莫不致力強化太空能力,大量增加衛星,烏俄戰爭也顯示民間太空新創在未來軍事衝突的運用潛力。
許智翔表示,中國的太空戰力成長最為顯著,而中俄都在增強「反太空能力」,不論是研發殺手衛星相關科技、驗證衛星的交會鄰近操作(Rendezvous and Proximity Operations, RPO)能力、發展「直升式反衛星」飛彈等,大幅增加太空的作戰領域化,使來自太空的威脅大幅增加。
針對太空國防與安全,許智翔指出,各國建立跨部會實體,或是建立部會間的橫向協調機制,因應相關挑戰,美國2017年重啟「國家太空委員會」統籌安全在內的太空事務,法國以跨軍種的「太空司令部」作為統籌各武裝部隊、對外與法國太空中心及私部門推動合作的樞紐,德國則由聯邦國防軍成立太空作戰司令部,一方面與德國太空中心合作,也負責與盟國太空作戰部隊的協調。
許智翔表示,從各國措施可以看到太空國安議題的複雜性,與跨部會合作必要性,美台「太空港」合作,未來技術若成熟,美軍能快速將裝備送抵台灣,免去戰時與中國「反介入/區域介止」軍力接戰所造成的損失,大幅強化戰略補給能力。
然而,許智翔指出,即便太空港技術發展成熟,這項議題在台灣政府內部,就會涉及國科會轄下國家太空中心、交通部、國防部等不同部會進行協調整合,考量太空在國安、軍事、韌性與社會運作等方面的關鍵性,而台灣的主要威脅中國,是屈指可數的太空大國,更具備全面的太空攻防能力,台灣在現有的政府機制下,針對太空國安與韌性進行跨部會整合,「有其迫切與關鍵重要性」。(編輯:翟思嘉)1140813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