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兒童醫院發布首部兒童醫療影片 籲政府關注兒童健康與預防醫學
在少子化與醫療人力挑戰日益嚴峻的時代,台大兒童醫院今(5)正式推出首部兒童醫療短片〈只有兒科才有的風景〉,影片以溫柔細膩的鏡頭記錄兒科醫療團隊的日常與信念,一點一滴的呈現台大兒童醫院的兒科醫師們,如何以專業、愛心與耐心,讓每個孩子成為希望的種子,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綻放。9歲的嫩嫩一出生就因基因突變患有罕見疾病,全世界病友也只有5、6人,嫩媽哽咽的說,她甚至背不出女兒的病名,因為那就是一連串基因序列編碼的突變,因為基因突變,只是一個小小的感冒,可能就能讓嫩嫩徘徊生死邊緣,從插管最後惡化到必須氣切,最高記錄曾在加護病房一待就是3個月。
最令人感到不捨的是,嫩嫩的癲癇還會持續以各種形式發作,她會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也會咬舌、全身痙攣…,每一次發作都驚心動魄,讓爸媽以為即將失去唯一的孩子。所幸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不放棄,他告訴嫰爸嫰媽:「看看小小年紀的嫩嫩都不放棄了,我們做大人的怎麼可以先放棄。」兒童內分泌科童怡靖醫師照護的病童小C,國一時因第一型糖尿病被送入加護病房,從抗拒到接受,從無助到成長,最終成為台大醫院護理師,用親身經歷回饋他人。童醫師說:「孩子不只是病人,更是未來的希望,當他們願意回來幫助別人時,就是醫療最美的循環。」
新生兒科曹伯年醫師與陳倩儀醫師照護的「福寶」,因早產出生時僅有459公克,歷經半年住院後才終於平安回到家。福寶媽說,459公克大約只有中杯珍珠奶茶的重量,但不可置信的是,半年後,台大兒童醫院交給她帶回家的福寶,已重達5000公克,她不敢想像這是多少愛與專業的灌溉的結果。兒童心臟科林銘泰醫師則分享11歲病童吳小妹的故事。吳小妹自出生起便與「法洛氏四重症」對抗,從早期的傳統支架,林銘泰醫師不斷幫吳小妹尋找更好更適她的支架,直到去年她成為台灣第一位接受可吸收鐵質支架治療的病童。林銘泰說:「兒科讓我們看生命最真誠的一面,每一次努力,都是在為未來的希望開路。」
台大兒童醫院表示,兒科醫師的工作不僅是醫療,更是一場與生命同行的旅程。從新生兒的第一口呼吸,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兒科醫師陪伴病童與家庭走過人生最艱難卻也最充滿希望的階段。每年都有許多醫學生在臨床見習中被這份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感動,選擇加入兒科行列,延續生命的使命。「兒科醫師的價值,在於用一個決定、一個行動,改善孩子的一輩子。」這份信念,是兒科醫療最動人的核心。面對少子化的趨勢,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與台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共同呼籲政府與社會,應持續投入更資源於兒童健康與預防醫學,讓台灣的孩子不僅「活下來」,更能在友善的兒童醫療環境中「活的健康,快樂成長」。(推薦閱讀)新冠疫情「低點盤旋」!疾管署提醒:確診重症、死亡機率為流感兩倍
《風傳媒》讀者調查▸「護國群山」如何助台灣守住「矽島」地位?
我們不只站在科技革命的浪頭,更處在地緣政治的風口。
讓你最關心的產業議題,成為我們持續追蹤的動向!☛立即填問卷,分享你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