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太空旅遊是「探索」還是「炫富」?

換日線

更新於 05月09日06:03 • 發布於 04月25日09:30 • 極地 Wilson/極地科研與探險
太空旅遊是「探索」還是「炫富」?

上圖為作者在水下進行類比太空行走(EVA)訓練。Photo Credit:極地 Wilson 提供

從冰雪無垠的南極高空跳傘,到 100 公里外的夜空邊緣,我見過人類為好奇心劃出的每一道界線。真正值得被記錄的,從來不是那張天價船票,而是我們在跨出下一步時,是否還記得回望地球──那顆承載所有夢想,也是唯一家園的藍色行星。

當貝佐斯(Jeff Bezos)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帶著一群女性名流短暫「飛出地球」,世界看見了太空旅遊的新篇章。然而,這真的代表人類探索的新高峰嗎?還是另一場資本與權力的展演?

身為一名長年投入極地研究與探勘的學者,我不禁聯想到這些年來在南極與北極見到的場景:愈來愈多富豪與觀光客湧入極地,不只是登岸拍照,甚至進行如高空跳傘、冰上高爾夫、極地馬拉松的極限活動。我甚至曾目睹足球明星貝克漢(David Beckham)為了完成「七大洲足球賽」,在南極停留不到一小時。這些場景與當今的太空旅遊何其相似──昂貴、排他,並對脆弱環境構成潛在威脅

人類的最後邊界,還是菁英的遊樂場?

太空與極地,常被稱為地球上與之外的「最後疆界」。這些領域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其艱困與壯麗,更因為它們蘊藏著人類尚未解開的自然密碼──無論是地球氣候循環、生命起源,還是未來人類棲居的可能性。在這些未知地,每一次探勘都可能為全人類帶來深遠的啟示。

然而,當探索的行為,從「追尋未知」變成「高端體驗」,我們是否還能稱其為真正的探索?

當跳傘客以數萬美元從南極高空躍下,或名人乘坐次軌道太空船,在社群媒體上打卡「離開地球」,這些行為是否仍與發現和累積知識相關?還是,它們已悄然將地球上僅存的幾個純淨與脆弱之地,轉化為個人品牌的舞台與社會階層的象徵?

探索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我曾在南極冰架設氣象站、在挪威斯瓦巴(Svalbard)北極進行冰蓋雷達掃描,甚至曾與來自加拿大北極的因紐特社群一同尋找冰蓋底湖泊的存在。這些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探索是一種承擔──不僅是對知識的追尋、對環境的尊重,更是對人類未來的思索,而非只是「我曾經到過那裡」的炫耀。

當「藍色起源」在 4 月 14 日將一組全女性太空旅客送上近太空邊緣,引發媒體熱議時,我心中浮現的卻是另一個問題:「這趟旅程,究竟帶回了什麼?」這不僅是針對太空旅遊的質疑,更是對所有高端極地活動,甚至「探險」本身的反思。

如果一趟昂貴的旅程無法產出有意義的科學知識、無法改善人類對未來生活的理解,或無法為脆弱生態系與原住社群帶來實質正面影響,那麼它就只是另一場資本流動的展演,甚至可能對脆弱的環境造成長期的生態與文化上破壞。

相比之下,真正具價值的探索行動,例如極地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讓旅客不再只是風景的消費者,而是參與者──透過協助測量溫度、採集樣本與回報觀察,讓每一趟航程都有科學研究的意義,也累積了跨世代的重要環境資料。

我們不反對人類走向太空,但更重要的是──怎麼走、為了什麼而走。

我的一位朋友就曾參與了由 SpaceX 發射的 Fram 2 任務。這是一項真正意義上的私人太空科研行動,他們不僅觀測極光現象如 STEVE 和綠色碎片,還進行了人類首度太空 X 光影像實驗,甚至嘗試在微重力中種植太空菇(Oyster Mushroom),成為第一批在太空中種出菇類植物的團隊。

這樣的例子說明了,探索並非只能服務特權,它也可以成為集體智慧的平台。若太空公司能預留每次任務中 10% 的有效載重,提供給高中、大學或開放科學實驗,讓學生參與設計、執行與回收實驗,那麼「炫富」的光環就可能轉化為科學研究「眾包」的力量──讓更多人從地球望向星空時,不只是仰望,而是真正的參與者。

不只飛上去,更要思考飛往何方

目前,我正在申請參與一項國際太空研究培訓計畫,期望將我在極地累積的經驗,延伸至行星科學與太空資源研究領域,因為我始終相信──真正重要的,不是「誰飛得最高」,而是「誰被留下來」。

我常在思考,當資源、話語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那些沒有機會參與、缺乏資源支持的社群,是否也能成為探索故事的一部分?這並不是對旅遊或太空計畫的否定,我自己十分肯定「藍色起源」嘗試在本次全女性太空任務中,提高女性在太空領域的能見度。畢竟,即使到了 2025 年,NASA 歷史上女性太空人僅占約 16%,而根據 Data USA 統計,2022 年美國女性在航空領域也僅有 13.6%。

然而,真正的平權不能只發生在升空的那一刻,而必須根植於以下 3 個層面:

一、STEM 教育的長期投資:讓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女孩從小接觸科學,培養她們相信自己未來能站上發射台。

二、看不見的地面團隊:在今日娛樂化的太空敘事中,往往忽略了支持飛行任務的工程師、科研人員與維運團隊。

三、在地參與的「從根紮起」行動:我曾參與非營利性全志願亞洲青年探險指導計畫,及「冰上學生」冰川學研究項目。這樣的參與,不僅讓學生接觸到科技與科研實作,更讓他們的生活與氣候變遷議題產生連結與主體性。

在極地指導青少年學生進行野外生存與冰雪觀測,期許鼓勵更多下一代實際參與「探索」的可能。圖/極地 Wilson 提供

如今,我們需要的是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年、女性、原住民、科學家、教育者共同參與太空與極地的未來,不只是作為旅客,而是貢獻者、決策者與知識創造者。重點不只是「飛上去」,更要思考我們要「飛去哪裡」。

貝佐斯的火箭帶著人類飛得更高了,但也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現實中的落差。如果我們真心相信探索是一種集體行動,現在正是時候重新定義我們的「目的地」──不是向上,而是向內:追求更包容的參與、更深刻的反思,以及更遠大的目標。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從藍色起源里程碑,看太空旅遊是「探索」還是「炫富」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在 NASA,我們尿的顏色都一樣」──深藏電影《關鍵少數》背後的社會議題
●當阿聯第一位女性太空人誕生,被囚禁的公主仍無音訊——阿聯的女權究竟怎麼回事?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