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樂席捲Spotify!月聽眾數破百萬,AI樂團The Velvet Sundown為什麼暴紅?
"Dust on the wind. Boots on the ground. Smoke in the sky. No peace found…",你的Spotify歌單上出現過這首〈Dust on the Wind〉嗎?
近期在Spotify上迅速竄紅,擁有超過 100 萬月聽眾的獨立迷幻搖滾樂團 The Velvet Sundown,他們在短短幾週內發行了2張專輯,其中熱門歌曲〈Dust on the Wind〉更獲得超過百萬播放次數。
乍聽之下,是一支初出茅廬的新樂團發布新曲,其來歷卻引發音樂界質疑──團員的大頭貼有些不自然,成員的背景資訊也各個成謎。
知名音樂製作人瑞克.貝托(Rick Beato)曾透過軟體分析 The Velvet Sundown 的歌曲,發現其中存在著「雜訊」,暗示其可能由 AI 生成。
Deezer 等串流音樂平台也利用自有工具識別 AI 生成內容,並加以標示,結果出爐: The Velvet Sundown 的 100% 曲目均假AI之手創作 。
如果你也好奇這支樂團是否是由AI生成,那麼你猜對了。The Velvet Sundown官方臉書已正式對外承認所有音樂、歌詞及視覺內容均由人工智慧 (AI) 生成。
The Velvet Sundown 在 Spotify 的個人簡介中更新聲明:
「The Velvet Sundown 是一個由人類創意指導,並透過AI支援進行作曲、配音和視覺化的合成音樂專案。這並非一場騙局,而是一面鏡子。這是一個持續進行的藝術挑釁,用來挑戰AI時代中作者身份、認同以及音樂本身的未來界限。所有角色、故事、音樂、聲音和歌詞均為原創,並藉助AI工具進行創作。任何與真實地點、事件或人物(無論生者或已故者)的相似之處,純屬巧合,並非有意為之。」
此聲明一出,立即引發了業界廣泛討論。該樂團於今年六月橫空出世後,便迅速竄入各大 Spotify 播放列表,也吸引了大量媒體關注。
期間甚至出現了一名化名安德魯.佛雷隆(Andrew Frelon),聲稱自己是樂團發言人、X社群帳號的經營者,在他發表文章中,說明該樂團是他利用生成式AI創作音樂和相關宣傳素材,表示這是一場測試媒體的惡作劇,目的是揭穿記者在追蹤新聞的驗證流程中存在大量漏洞。
但不久後,The Velvet Sundown在臉書發文打臉,表示樂團跟佛雷隆根本毫無瓜葛,並指出有人正在扭曲樂團作品並試圖佔為己有,兩方說法各執一詞,讓整起事件疑雲重重。
延伸閱讀:海水退潮了?DeepSeek流量雪崩近30%:為何走「俗擱大碗」CP值路線,卻留不住用戶?
不是好聽就好?AI生成衝擊藝術真實性
「不完全是人類,也不完全是機器,我們存在兩者之間。」The Velvet Sundown 在社群大膽宣言,不只引發圍繞在AI生成人聲、旋律的爭議,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生成式AI時代下藝術、文化和真實性的擔憂。
「一支AI樂團,每月就有 50 萬聽眾,這真叫人沮喪。」團名相像的Velvet Meadow 美國樂團成員克里斯蒂安·海羅尼穆斯 (Kristian Heironimus) 感慨表示,自己從事音樂長達6年,不間斷地努力寫歌,卻被「缺乏靈魂」的AI歌手半路殺出程咬金。
Google研究人員發現,自 2023 年以來,AI 圖像造成的虛假資訊在網路上的數量暴增,而許多主流AI 語音複製程式也缺乏足夠的規範,來阻止未經同意的冒充行為,例如,仿冒知名歌手聲音創作未授權歌曲。2023年,一名匿名者利用AI模仿美國饒舌歌手Drake 和 The Weeknd的嗓音創作歌曲,在推特上瘋傳獲得690萬次觀看,最終在串流平台全面下架。
另一方面,Suno AI 等音樂生成平台迅速崛起,用戶只需輸入文字即可創造歌曲,但爭議不斷,主要問題在於 AI 模型訓練數據的合法性與 AI 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
多家國際唱片公司包括環球、華納和Sony,已對 Suno 提起訴訟,指控其未經授權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歌曲來訓練 AI 模型。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是對原創音樂的大規模盜竊,直接威脅到藝術家的生計與創意價值。
儘管 Suno 辯稱這屬於「合理使用」,聲稱 AI 學習如同人類音樂家從聆聽中汲取靈感,但此論點遭到業界強烈反駁。評論家指出,AI 快速且大量複製的能力,與人類學習的過程本質不同,對創作者極不公平。
此外,AI 生成音樂的著作權歸屬也模糊不清。當用戶透過簡單指令生成歌曲時,作品的著作權究竟屬於誰?是提供提示的用戶、Suno 平台,還是被 AI 學習的原始創作者?如何確保創作者能獲得應有的公平報酬,以及著作權界線,逐漸成為未來音樂產業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
AI音樂人氣直逼真人?串流時代下的「無感」潮流
The Velvet Sundown 的爆紅,不僅歸因於其新奇的 AI 身份,也反映了當今串流音樂生態的變遷。
曾擔任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數據煉金師」的葛倫.麥唐納(Glenn McDonald)指出, Spotify目前已接受付費以提升播放列表的曝光率,同時也逐漸從人工策展轉向以音訊特性為基礎的演算法推薦。 這種轉變讓 AI 生成的音樂更容易透過演算法推送到聽眾耳邊,加速普及。
然而,這種「無感」音樂的流行也令人深思。過去,音樂是個人身份的象徵,不同音樂類型定義了不同的次文化群體。
如今,在網路扁平化與碎片化的影響下,AI 音樂如 The Velvet Sundown 所呈現的多元風格拼貼,將迷幻、民謠、獨立等多種音樂類型融合於一身,聽起來愉悅、抓耳,但比起說是一張概念性專輯,更像是一場隨機的賭注:只要你覺得好聽,他們就成功了。
這類音樂在旋律和歌詞上,也往往缺乏深刻意涵或演唱者的政治立場,更容易被視為「背景音」,用於提升特定氛圍而非引發主動聆聽或情感共鳴。
總而言之,The Velvet Sundown 的實驗性「挑釁」,不僅模糊了真實樂團與虛擬實體的界線,也引發思考:當音樂不再承載深刻情感或特定意義時,其價值和存在意義又將如何定義?這或許正是 AI 時代,藝術領域最令人不安卻又引人入勝的提問。
延伸閱讀:賣遊戲發大財!Valve職員人均利潤破1億元:沒主管的300人公司,如何化身隱形印鈔機?
資料來源:The Atlantic、CNBC、Stereogum、RollingStone
延伸閱讀
ChatGPT、Perplexity、Gemini、Claude、Copilot免費版、付費版差在哪?5大AI平台方案比較
馬斯克擬成立美國黨!第三勢力「棒打兩黨」存6難題:80%中間選民在哪裡?能翻盤嗎?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