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工作」別去韓國?WFH 連部分員工也排斥?
大家還記得那幾年,新冠疫情改變的眾多社會風氣與工作型態嗎?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想必是「遠距工作」(work from home, WFH)吧!當時遠距工作不僅在各國封城中被大量實施,也影響到身在教育現場的我,必須改以「遠距授課」維持學生受教權。
今天,全球疫情已經消逝,但有趣的是,世界各國面對持續崛起的「後遠距工作」時期,其反應出來的接受度卻大不相同。
亞洲「遠距工作」施行度遠低歐美、韓國墊底
根據史丹佛大學以「(大學畢業者)每周平均遠距工作時間」為題,調查 40 個主要國家 16,422 名大學畢業生,得出各國如今的平均值約為 1.3 個遠距工作日。其中以英語系國家的天數最高,每周平均約 1.6 天採遠距工作形式,加拿大為榜首 ──也就是說,在加拿大的大學學歷上班族,每周平均大約有 1.9 天可在家遠端作業。
反觀亞洲各國平均只有 1.1 天,明顯低於歐美各國。且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遠距工作除產業型態外、多受限於網路頻寬速度,但全世界網路速度名列前茅的韓國,卻在這項調查中敬陪末座,以 0.5 天墊底(日本為 0.7 天、中國為 0.6天),此新聞也在韓國引起輿論探討。
為何被越來越多企業擁抱的遠距工作或混合工作形式,卻無法在網路基礎建設優異的韓國社會被廣泛接納,甚至不只雇主、連部分員工都十分排斥?
就筆者觀察所見,這應與韓國的職場文化與社會風氣有關。以下我們以「加班文化」、「集體主義」,與「產業結構」等面向,一一加以解析:
一、工作「時數」等於「成果」的加班文化
首先,在根深蒂固習慣超時工作、加班文化的韓國,遠距工作難以讓勞資雙方客觀評估加班時數。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23 年數據,韓國全體勞工年平均工作時間為 1,871 小時,位居成員國排名第六,且高於 OECD 成員國平均約 129 個小時之多 ──我們若以韓國每週 40 小時法定工時計算,再搭配當地〈韓國雇用勞動部〉數據,更可發現韓國上班族的工作穩定期(30 至 49 歲),每月工作時數分別高達 168.2 小時(30-39歲)與 164.3小時(40-49歲),相當於每周平均需加班至少 3.7 小時左右,普遍反映出人們無法正常上下班,陷入超時工作乃至加班日常。
在此情況下,姑且先不談韓國雇主們「加班等於增加產出」的邏輯(後面會詳述);那些願意多領些加班費而賣肝的員工,也不願意自身的權利受損,因此若非是以「工作績效」證明其工作成果的責任制(如業務)等職務,往往仍偏好以「工作時間」做為勞資雙方客觀評估績效的依據。
易言之,勞方如何向公司「證明」加班時數,資方又如何考察工作績效等制度,自然而然成為採行遠距工作的阻礙。
二、集體主義下對「敬業」的定義
再者,我們從韓國的「集體主義」(집단주의,或純漢字「集團主義」)意識而言,韓國職場向來有著頗受爭議、極為嚴格的「甲方」、「乙方」關係(備註一):資方老闆總愛看員工準時來到眼前,兢兢業業地坐在辦公室桌前工作,才會肯定此「乙方」忠誠於公司。此外,韓國的商場倫理強調人們「見面三分情」,從對外見面才能談成生意的交際習慣,到對內強調「我們公司」精神(備註二)、下班後同事們呼朋引伴的「會食」(회식,公司聚餐應酬)傳統職場文化,在在成為散落各地、不同時的遠距工作者們難以配合之處。
另一方面,我們若從勞方角度而言,在現今經濟不景氣、世代工作觀念落差巨大的年代 ──2025 年初,韓國失業率仍在 2.7% 至 3.7% 之間徘徊 ──韓國受薪階級大多想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特別是面對高通膨、萬物皆漲的年代,要如何表現出對公司認同,乃至證明自己珍惜此得來不易的職位呢?「形勢比人強」下,只能繼續咬牙配合各大企業的集體主義文化了。
因此,我們可見到絕大多數韓國上班族,既便工作明明可以更有效率、甚至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地完成,仍寧可採取保守態度到公司上班,讓外人「眼見為憑」,穩固自身在公司的地位。而這一點,也造成遠距工作始終難在當地被視為「正規工作」的因素之一。
三、產業結構需要大量「現場人力」
最後,我們若從韓國整體產業結構來看,目前占據韓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服務業」,約占該國 GDP 六成以上(2024 年資料),當中包括批發與零售業(如超市、百貨公司)、餐飲業(飯店或咖啡廳)、金融保險、旅遊業到教育類⋯⋯。
而這些行業若要興盛,至今仍多依賴「現場人力」的專業服務,數位轉型雖在持續進行中,但成效至今仍十分有限。儘管韓國的半導體、AI 應用、網路商務等軟硬體科技產業也十分先進,但整體占比仍低,尚無法推動整體社會工作型態的快速轉型。
綜合以上所述,若從加班文化與集體主義,乃至該國產業結構觀之,儘管身為亞洲科技先進國之一,韓國職場對「遠距工作」的接受度卻如此之低,也就不令人意外了。但在韓國諸多新創企業與年輕世代中、新的工作形式與定義也正同步興起 ──未來若韓國整體的職場文化能有所改變、產業加速國際化與數位轉型,或許也將迎來更加自主、自由的工作型態。
備註:
一、如同韓語有著「甲乙」(가을)與「甲方行徑」(갑질)等特色詞語,從原先單純指合約內甲乙雙方,現今韓國國國民多用上述詞語,暗喻職場與社會階層不平等關係。
二、韓語內,人們提到自己的公司,不能說「我的公司」(저의 회사),而是採用集體意識、共同體的「我們的公司」(우리 회사),這也是語言表達出社會特色一點。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遠距工作」千萬別去韓國?為何當地 WFH 接受度極低、連部分員工也排斥?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數位遊牧」不是自由工作者的專利?這 4 大方案助上班族也能成功上路?
●「你要人才,還是辦公室有人?」我如何說服英國公司,同意「全遠距工作」?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