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不生孩子的思考——3個沒人說過的角度,讓我徹底消解了生育焦慮(1)
生育,對女性來說,是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之一。它的特殊之處在於,不僅成本高(經濟、生理、精力),更因為它不可逆。買房可以賣,婚姻可以離,工作可以辭,唯獨生育無法「回滾」。因此,我常提醒自己:在世事無常的流動裡,生育或許是唯一需要謹慎思考的選擇。
這個選擇還有另一個難點:它存在「時鐘期限」。在年齡的deadline到來前,我必須做出決定,而那個時候的我,往往還沒累積足夠的人生經驗來支撐判斷。換句話說,生育決策本質上是「不完全資訊下的選擇」,而且一旦選擇,就無法反悔。這樣的矛盾,曾讓我焦慮了好幾年。
但走到今天,我已經不再為此內耗。我發現,很多女性的焦慮,其實源於生育焦慮。如果能把生育問題想透,就會意識到「婚戀焦慮」、「擇偶焦慮」、「社會時鐘」等壓力,很多時候只是社會製造的幻象。那道所謂的「門」,其實是虛掩的,我們隨時可以推開,選擇屬於自己的時鐘與節奏。這,才是真正的自我解放。
首先,我必須確認:生育是我的權利,而不是義務。所以核心問題不在於父母或伴侶怎麼想,而是「我」是否想要。
我的第一個提問是: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來到這個世界,最想完成的一件事是什麼?如果能釐清這件事,很多疑問會自動消散。若暫時沒有答案,也沒關係,可以先進入第二個問題:我生小孩的目的會是什麼?
這些年,我和朋友聊過不少,她們的動機各式各樣:想體驗新的角色、喜歡小孩、渴望陪伴,或者擔心孤獨、害怕衰老、希望有人承接血脈…但歸納起來,大部分動機都來自於「恐懼」:害怕孤單、害怕無聊、害怕面對死亡。少部分才源於「愛」:喜歡小孩、想要親子互動、期待共同成長。
而我逐漸明白,若是出於恐懼做選擇,本質上就是把自己的需求轉嫁給另一個生命。因為怕孤單,就帶一個未經同意的小孩來到世界,期待他替我解決問題,這樣的邏輯,我已經無法接受。孩子不是用來填補我們匱乏的工具。
在我看來,生育應該是一個自然發生的結果,而不是一個帶著目的的計算。這樣的理解,讓我終於走出了焦慮,也更自在地活在屬於自己的節奏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