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醫檢師 Stormy:把迷思講清楚,把尷尬變成知識的入口
在《尷尬專訪中》本集,來賓 Stormy 以「仍在醫院任職的醫檢師」與「自媒體創作者」雙重身分現身。他把一般人最常搞混的醫療分工從源頭說明——抽血櫃檯「九成以上是醫檢師」,後方即是實驗室,血、尿、糞等檢體在此檢驗並發出報告;雖然不一定直接接觸病人,但多數報告都出自醫檢師之手。也因此,同業間才會流傳一句苦笑:「開展時常被忘記,出新聞才想起醫檢師。」他在櫃檯遇到被誤稱「護理師」,會當場更正;若抽血不順引發抱怨,他直指與其說被更正惱到,不如說是「沒抽好才不爽」。這份直球與就事論事,也形塑了他在自媒體上的溝通語氣。
破除經典迷思:O 型血不是萬能給血者
Stormy點名最想澄清的誤解—「O型血不是萬能給血者」。原因在於輸血必須區分「血球」與「血漿」:O型血球多能相容,但血漿中的抗體可能攻擊他人,因此不能把O型簡化為「萬能」。同一脈絡,他也說明懷孕曾產生的抗體會影響血漿用途,並非「不能捐血」,而是需要篩檢,能用的部分會被保留(例如血球)。他在留言裡一一回覆、逐條更正,就是希望把觀念講清楚。
身為專業背景,他追劇會被錯誤細節干擾。「意外場景血噴的顏色不對、流法不對」是常見雷點;他以《Sweet Home 2》為例,指出鎮靜注射的針筒前蓋沒拔,流程錯到讓人出戲。他呼籲劇組需要醫療場景時,可以諮詢專業,避免錯誤被複製。
Stormy 的自媒體由 cosplay 與變裝/對嘴挑戰起步,但前置成本高(服裝、妝髮、剪輯),後來「抱怨工作」意外有流量,他便轉為醫療議題:省去大量前置,專注把知識講清楚。他長年不解「氣墊粉餅」的衛生風險,便用「培養皿」類比:重複沾取就像在培養基上累積菌落,三天後就能長滿,一語道破日常習慣的盲點。這類把生活物件放回科學語境的內容,成為他頻道的標誌。
在這場對談裡,Stormy把專業放到最前線,以精準與幽默化解日常尷尬;面對迷思,他選擇把話說清楚。這正是《尷尬專訪中》希望呈現的語氣:遇到誤解,就用證據與流程把它釐清。
Stormy厭世醫檢師:
https://www.instagram.com/stormyfeather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