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壓力大」不只影響心情!專科醫:會讓血糖飆升、是糖尿病隱形共犯

新頭殼

更新於 3小時前 • 發布於 3小時前 • Newtalk新聞 |曾郡秋 綜合報導

Newtalk新聞

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透過其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說明,許多民眾面臨壓力時,即使飲食控制得宜,血糖仍可能突然飆高,這並非單純藥物失效,很可能是無形壓力在背後作祟。張家銘醫師表示,根據2025年發表在《Nature》的研究揭露,當人體面臨壓力,大腦中的杏仁核會透過特殊神經路徑與肝臟直接溝通,促使肝臟快速製造葡萄糖,導致血糖瞬間上升,這過程無需荷爾蒙調控,是身體的「快閃命令」,長期下來恐讓血糖調控失靈,成為肥胖與糖尿病的隱形共犯。

張家銘醫師解釋,這項研究點出了壓力對血糖的直接影響,發現「杏仁核-肝臟軸」是關鍵路徑。他指出,這個機制就像身體在準備應戰時,需要快速啟動能量,但若壓力成為日常,這套應變系統就會出現故障,使得血糖難以維持穩定。張家銘醫師也提到,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趕著交報告、工作壓力大或家庭突發狀況,即使沒有額外進食,血糖仍會偏高,都是杏仁核-肝臟軸在發揮作用的表現。

此外,張家銘醫師表示,壓力對食慾的影響也相當明顯。他說明,在壓力初期,杏仁核會抑制食慾,但如果壓力長期存在,這種調控機制就會失靈,進而導致報復性暴食,特別是會渴望甜食或油炸食物。張家銘醫師指出,久而久之,不僅血糖會混亂,體重也會隨之增加,這正是為什麼他強調「壓力是隱形肥胖與糖尿病的共犯」的原因。

針對這項研究結果,張家銘醫師提醒大家,健康管理不能僅限於飲食和藥物,壓力管理也應列入日常功課。他強調,如果您發現自己在壓力大時血糖容易失控,不要只歸咎於飲食錯誤,而應先停下來思考是否是壓力因素導致,學會這種自我覺察是管理血糖的第一步。

張家銘醫師也建議民眾,找出屬於自己的「降壓開關」至關重要。他舉例,有些人透過深呼吸、快走、聽音樂或做瑜伽來舒緩壓力,重點不在於形式,而是選擇能讓大腦感到安心,減少杏仁核過度反應的方式。規律睡眠也是關鍵,張家銘醫師指出,熬夜會讓身體處於慢性壓力狀態,杏仁核持續保持警戒,血糖自然難以穩定。

運動方面,張家銘醫師認為這是最簡單卻最有效的選擇。他表示,不管是每天散步半小時,還是打球流汗,運動能提升身體對壓力的抵抗力,同時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血糖回穩。飲食上,張家銘醫師則建議減少攝取精緻糖,因為壓力和糖的組合就像雙重打擊,會讓血糖更難以控制。他以一句話總結:「壓力不是只壓在心裡,也會壓在血糖上。」他認為,如果能及早察覺這個連結,就能更有意識地調整生活,幫助身體回到平衡狀態。

張家銘醫師表示,這篇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證明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更揭示了壓力如何透過大腦與肝臟的連結,逐漸影響健康。他強調,當壓力轉變成長期狀態,它會破壞血糖調控機制,讓人更容易罹患肥胖和糖尿病。張家銘醫師總結,預防糖尿病不應只依賴少吃多動,更需要將壓力管理納入日常健康策略之中。他提及,儘管未來醫學可能針對杏仁核-肝臟軸開發新療法,但在那之前,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生活做起,因為壓力雖然無法完全消失,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與它共處,避免它成為健康的共犯。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一家5口電費只用938元!帳單卻飆破5千元 原因曝光…釣出大票苦主

三立新聞網
02

LINE收到「帳號健檢」訊息非詐騙!官方:多1步驟可防盜

TVBS
03

iPhone 17新色被玩壞!網自製「台灣聯名款」

民視新聞網
04

普發現金1萬確定了! 政院公布5大領取方式

民視新聞網
05

台鐵開42K月薪徵美編!小編「地獄操作」引熱議

民視新聞網
06

台南蛇患擴散!8個月捕獲824條眼鏡蛇 冠軍是「這區」平均每月逮10條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