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該如何守護新聞編譯專業?
身為曾經「一日不讀國際新聞,便覺渾身不對勁」的前電視新聞編譯,隨著職涯轉換,已難再有足夠的心力多方深入追蹤多個議題,如今多數時候僅能依靠播客(Podcast)吸收過去的每日必讀的國際新聞。
最近,一則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國際飛安新聞,卻引起了我的注意,也讓我想趁機談談新聞編輯台至關重要的國際新聞編譯工作 ──這群無論在新聞組織內外,都時常得不到相對尊重的新聞從業人員。
該則新聞講述一架美國聯合航空班機,5 月 20 日原訂從夏威夷檀香山飛往加州洛杉磯,卻在晚間 9 點 40 分起飛後,因人員在機上廁所的鏡子發現「潛在安全疑慮」的訊息,最終折返降落。
未具名的聯合航空受訪人員並未透露該訊息的具體內容,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也只在官網發布一段簡短聲明,表示「聯合航空 1169 航班因安全因素,於當地 5 月 21 日週三約上午 1 點 35 分返回檀香山國際機場(Daniel K. Inouye International Airport)。該航班原定駛向洛杉磯國際機場⋯⋯」
身為讀者,想必最關心究竟是什麼飛安疑慮吧?根據《NBC》轉述夏威夷媒體《Hawaii News Now》,一名具名受訪的乘客指出,自己從機場維安主管得知,鏡子上的訊息指向機上有炸彈。
這則新聞乍看之下,只是 911 後,航空公司警覺意識提高下的尋常消息。不過,這則新聞真正引發我關注的是,台灣網路媒體的「報導翻譯」,及標題如「廁所鏡子驚見 3 字緊急返航」、「機上廁所驚見安全威脅字句,美航班緊急返航」等說法。
看到時我不禁納悶,怎麼美國媒體都沒寫,反倒是台灣媒體知道鏡子上寫了 3 個字?細看內容才發現,記者以為鏡子上寫的就是「潛在安全疑慮(potential security concern)」。
未勘誤的網路媒體躍上主流,誰還在乎真相?
台灣的網路媒體長期試圖以「速度」和「量」填滿閱聽人的時間,透過「懸疑式標題」、「標題黨」方式吸引點閱。然而,仔細一看多數內容比起新聞,更像是網民的發言。在從業人員每日必須完成的報導 KPI 壓力下,Threads、Facebook、TikTok、Instagram、PTT 及 Dcard,成了一個個用之不竭的巨大寶庫。若仍不夠,還有抖音、美國知識問答網站 Quora 和 Reddit 論壇。
近年來,網媒間的流量競爭已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雪乳、逆天、辣妹、美魔女、渾圓、巨乳等成一用再用的「流量密碼」。在 KPI 前,公正、客觀並不存在。
網路訊息變化迅速,現在吸睛的主題,下秒可能就被某網紅的爆炸性言論取代。一旦報導內容有誤,這些言論、錯誤便會被長時間保留。但隨著網路普及,這些含有錯誤的報導,儘管比過去傳統主流媒體存在時間更久、傳播範圍更廣,部分風骨尚存的媒體會發布勘誤公告,但多數卻對錯誤報導漫不經心,當作一切沒發生。
在這個萬物皆抄的時代,記者明知自己的新聞會被不斷複製,審核機制卻日益鬆散。
以此則飛安新聞來說,無論航空公司還是聯邦政府,從頭到尾都未透露廁所鏡子上的確切內容。若單以美國媒體報導來看,這訊息還不一定是文字,也可能是圖像。台灣網路媒體的記者看見英文報導中的「potential security concern」三字,或許想起前輩教導「數字入標」更吸睛,於是把似懂非懂的新聞故事拼湊成這般模樣。
當 AI 遇上新聞編譯:專業、誤譯與產業焦慮
在國際新聞中心,編譯的工作除了翻譯外,更重要的是將原本非中文敘事的內容,以台灣讀者較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做到所謂的「信、達、雅」。然而,這則新聞連最基本的「信」(亦即正確性)都沒達到,更遑論後面兩者。
若連此等簡單英文都能翻譯錯誤,讀者難道不該質疑這些媒體刊登的每一則國際新聞嗎?現在只要在搜尋引擎輸入「廁所 3 字」、「驚見 3 字」、「3 字返航」等關鍵字,就會發現這荒唐的錯譯已超越國界。
多數電視台、平面媒體的編譯工作,報導守備範圍包括 BBC、CNN、CNBC、法新社(AFP)、路透社(Reuters)、美聯社(AP)等國際媒體及通訊社。編譯工作有其專業性,要理解這些文章,英語能力僅是最低門檻。換言之,語言是進入文化的門,掌握語言並不代表文化誤譯就不會發生,唯有進一步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才有可能避免錯譯。
舉例來說,2023 年美國主持人 Garland Nixon 隨手一則嘲諷推文,無論是經過有心人士轉載還是編譯真心錯譯,都足以造成地緣政治的震盪。面對鋪天蓋地的「一鍵轉載」,全球各地的事實查核機構早已無力回天。美國知名譯者也曾在《紐約時報》,評論並盤點古今誤譯引發的危機。
這也是為什麼國際通訊社的供稿至關重要 ──用語通常簡潔,字句結構不複雜,因為仰賴他們內容的媒體中,多數新聞從業者都不是英語母語人士。
台灣新聞從業人員可說是站在生成式 AI 浪潮的最前線,除了要面對新聞業「末日說」,網民無情的留言,更像是一顆顆說著「慢走不送」的落石。在網媒記者每日量產新聞的壓力下,AI 工具的使用從可有可無變成無可厚非,甚至有電視媒體搶先推出 AI 主播播報國際新聞,旁邊還標註著一行文字:「本文稿由國際中心撰寫、編輯中心審核」。
看到這,我與新聞業友人暫時鬆了一口氣,幸好目前被取代的只是主播,還不是真正的內容創作者。
這股焦慮早已擴及許多新聞從業人員,如同 ChatGPT 上市後,大家最直覺想到的是翻譯能力,如今「AI 即時翻譯」也成為媒體重大國際新聞的標配。舉凡國際組織記者會、川普發表各種貿易、外交談話,還是科技巨頭黃仁勳的演說等,這項工具都被大喇喇放在媒體上使用。
但這幾年風起雲湧的晶片戰(Chip War),不知是否還沒被放進 AI 訓練資料庫中,只要講到 Chips,往往僅會翻成洋芋片,而非晶片,甚至電視台搭配的口譯人員,聽到 Chips 的當下也會脫口而出「洋芋片」。這讓我仍在新聞業的友人開始懷疑,這莫非是直接唸出生成式 AI 翻譯 ──看來,台灣電視台似乎更重視「不能在 AI 浪潮中缺席」,而非內容正確性,甚至能直接將尚未成熟的「生成式 AI 工具」推到螢幕前,這對專業編譯或口譯人員,實為一種蔑視。
新聞編譯的「全才」困境
上述的種種難題,甚至還沒觸及成為編譯最核心的障礙,也就是被期待成為一名「全才」。
在編輯室裡,編譯往往被要求比國內記者完成更多的任務,因為直觀認為「他們不必出門,只要動動手指、敲敲鍵盤就好」,這種想法忽視了國際編譯工作的壓力與限制。國內採訪記者能培養眾多消息來源,而且通常被細分成產經、消費、政治、法庭社會、娛樂等採訪路線;但在國際新聞領域,這些專業卻是一名國際編譯得全盤理解的本領。
在過去的新聞從業經驗中,每年諾貝爾獎頒獎是我最害怕的任務之一,尤其是化學、物理和醫學獎。每次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在網路公布各個得獎原由,讀起來面臨的往往不是語言障礙,而是「學識障礙」。
還記得 201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正確推論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存在的兩名科學家,台灣也因參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研究計畫,這屆獎項也格外受到台灣媒體的關注。
編譯職涯中的第二項挑戰則是「加密貨幣」, 2013 年時,一枚比特幣的價格還在數十至兩百多美元間擺盪,我自以為寫得清楚的「挖礦」機制,真不知道後來觀眾究竟明白多少。
小時不讀書,長大無法當記者;而編譯更是專業,小時不讀書,即便靠 AI 也無法當編譯。
新聞是一項專業,而新聞工作者必須先認可自己的工作,了解自身的影響力比其他行業還大,產生的效應可能在社會流傳更久、更廣。使用文字的話語權,從來都不該被科技剝奪,更不用說,媒體原本預期使用 AI 是讓資方省錢、勞方省力,最終卻反而被 AI 所用。若不尊重自身產出的內容,那也不用討論科技取代人力的可能性。
當自身行為已被證實技術不如機器,又要怎麼回應那些敲著桌邊鼓、如看戲般迎接生成式 AI 取代文字創作者的網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小時多讀書,長大才能當編譯:AI 與誤譯夾擊下,該如何守護新聞編譯專業?》,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有了 AI,我們還需要記者嗎?」當人工智慧成顯學,臺大新聞所如何因應?
●「國際新聞」產製,和你想的不一樣:什麼是通訊社?新聞編譯和一般翻譯差在哪?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