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風向:想加薪,就別隨便跳槽?
在台灣從事新聞業 6 年,之後轉行至美國新創產業 4 年多。我的親身經歷顯示,想加薪,「跳槽」絕對是最快的途徑。
還記得幾年前,剛從紐約的研究所畢業,疫情打擊下失業率飆升,加上面對國際學生的簽證限制,我接下一份薪資條件過低的工作。後來遇上科技業快速擴招,毅然決然跳槽,結果新東家的開價讓我年薪近乎翻倍。
當時,我對「原來對的時機點跳槽,真的可以扭轉職涯現況!」有了實感。不只薪資,連角色、職位、工作內容都可能因此升級,職涯彷彿按下快轉鍵。然而,近期美國職場的風向,卻悄悄開始出現微妙轉變。
加薪新時代:「原地踏步者」反而領先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一篇文章裡明確指出:「想加薪?別跳槽。」乍聽之下像是老派管理者的提醒,但當我看到聯準會的數據時,也不禁點頭認同。
根據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的資料,這是 15 年來頭一次,「原地踏步者」(job-stayers)的平均薪資漲幅超越了「跳槽者」(job-switchers)。也就是說,穩穩待在原公司的人,反而比那群愛換工作的人,拿到更好的加薪幅度。
美國職場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鼓勵「腳勤嘴甜」型的員工。想要升職加薪?請善用 LinkedIn、主動跟獵頭聊天、每兩三年換個公司刷新薪資水平──這幾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職涯策略,換工作等於加薪,跳槽代表進步。
但如今的美國市場,似乎走向了另一種極端。這兩年的美國職場,裁員似乎成家常便飯,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裁員潮之下,職場風向開始改變,「忠誠」反而變成優勢。
「跳槽」贏家變少,內部晉升為何成新常態?
科技業首當其衝,根據《Layoffs.fyi》網站的統計,光是 2023 年,科技產業就裁掉了超過 26 萬人;進入 2024 年,裁員風潮不僅沒有減緩,甚至擴散至媒體、金融、顧問公司等白領密集產業。
今(2025)年第一季,亞馬遜、Google、Meta 等大公司陸續宣布第二波、甚至第三波裁員,美國《CNBC》也指出,許多企業乾脆用「重組、改組、改革」(restructuring, reorganization and optimization)為名,將原本規劃的外部招募預算,轉為內部調動與升遷。
這意味企業傾向留下熟悉、有潛力的老員工,因為比起重新招一個人、培訓、適應團隊文化,從內部提拔顯得更穩定、風險更低。
我身邊也開始有越來越多朋友,跳槽後並沒有如願進入理想狀態。有人剛到新公司一個月就碰上整組裁撤;有人從大公司跳到新創(start-up),以為自己拿到一個有機會「一飛衝天」的機會,結果 3 個月後投資人抽手,公司直接宣布停擺。當初那些花了好幾週準備面試、反覆談薪、費盡心思轉職的努力,瞬間化為泡影。
如今經濟放緩、職缺緊縮的市場環境下,新公司開高薪搶人的意願變低,跳槽不再是個「穩賺不賠」的選項。相對地,內部晉升、跨部門輪調、甚至向主管表達你的升遷企圖心,反而成為更現實、也更被鼓勵的路徑。
嘗試「多走一哩路」,為職場加分
我自己也觀察到,越來越多主管重視「留任的員工願不願意走多一哩路」。如果你能在現有職位上展現出額外價值,讓團隊有感、讓主管安心,這樣的表現往往比一紙華麗的履歷,更能說服公司提升你的報酬。
當然,跳槽依然還是可以讓薪資大幅增加的選項。如果你已待在一個無法成長、文化不合、長期過勞的工作中,轉換跑道仍是必要之舉。但如果單純是想透過跳槽來加薪,在當前的市場氣氛裡,這招的效益與風險,必須重新評估。
最後,也要強調,以上的觀察主要針對的是美國的白領就業市場,每個國家的勞動環境不同,每個產業的職缺供需也有差異。
在台灣、日本、歐洲等地,跳槽與加薪的關聯性仍可能存在;像軟體工程、AI 開發等人才短缺、開價積極的產業,跳槽通常仍有高報酬。但若你身在美國,又正好處於一個人力需求趨緩的產業,此刻穩定發展或內部晉升,或許會比「頻繁轉換」來得更務實、更安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跳槽加薪」神話破滅?美國職場新風向:想升遷調薪,「留在原地」反而更吃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為什麼同樣的履歷,在台灣叫做不穩定,到了歐洲卻被視為經驗豐富?
●台北工作環境完勝東京!?日本上班族來台創業後才發現的「四大不思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