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計時制全壘打大賽讓重砲望而卻步 林智勝:其實很傷選手
2025年中職明星賽落幕,中華隊先以7比5贏得首戰,第二戰在打9局仍是0比0的情況下,進行每隊2位選手、各揮3球的全壘打PK延長賽,最終中華隊靠著朱育賢所敲出的「再見全壘打」,以2比1連勝2場。只是在正規的全壘打大賽中,採用的仍是限時3分鐘的無限揮擊制,但這個方式近年來造成不小爭議,球季結束後就會自球員身分退休的林智勝就直言:「計時制其實很傷選手。」
中職明星賽的全壘打大賽在2016年起取消延用多年的出局制,改用計時制,雖然2018年曾再改回出局制,但隔年起一直到現在,一直採用的是計時制,林智勝在2015年效力Lamigo桃猿、2016年效力中信兄弟時,曾經連莊全壘打大賽冠軍,但前一年面對的是預賽7次失敗、決賽10次失敗的出局制,2016年採用的是前兩輪限時5分鐘,決賽限時4分鐘的制度。
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目前採用的計時制時間好掌控,但短時間內連續全力揮擊,對選手造成極大負擔,因此初期曾限時7分鐘、5分鐘和4分鐘,修正到現在的預賽和決賽都限時3分鐘,目的就在於減輕球員負擔。
出局制由於打者可以選擇不揮擊,如此一來就不計出局,也就是說參賽者在達到規定出局數之前,時間基本上是無限延續下去的,這往往導致全壘打大賽耗時過長,即使在賽制上改成一天進行明星賽,另一天進行全壘打大賽等戰技賽,還是非常拖時間。
出局制的最大好處自然是不趕時間,林智勝說,「對選手的傷害小很多,但很花時間,相信聯盟當初就是因為會打太久,才改成計時制,如果要再改回出局制,可能得將出局數訂得少一點。」2015、18年的出局制全壘打大賽都是預賽7出局、決賽10出局。
台鋼雄鷹打者魔鷹(Steven Moya)去年在每輪限時3分鐘之下,預賽敲23轟,決賽敲18轟,贏得冠軍,但到了今年,在他因為突然喪妻而退出明星賽前,早就以不希望負擔太大而婉拒參加全壘打大賽,同樣動作的還有並非百分之百健康的富邦悍將內野手張育成,聯盟全壘打支數排名前15的選手只有2人參戰,單季3轟以上的共30人,其中就只有5人參戰。
生涯最後一次參加明星賽的林智勝,在3分鐘內敲出5支全壘打,以他的年齡 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但他還是認為計時制全壘打基本上還是會對身體造成破壞,「對選手會有影響,絕對會有影響。」
參戰經驗豐富,並在去年拿下全壘打大賽亞軍的統一獅林安可,在今年參戰前曾表示會與餵球投手協調好節奏,不要太快,目的自然是為了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但林智勝說,「真正打下去之後,速度會自己加快,你會忘了控制節奏這件事。」
大聯盟明星賽的全壘打大賽目前採用的是結合計時與出局制的模式,首輪與第二輪限制3分鐘或40球,看那一個標準先到,之後選手會加3球出局的「獎勵時間」,如果敲出超過425呎的全壘打,會獎勵增加出局數。決賽輪規則基本上相同,但縮短為2分鐘和27球,若無法分出勝負,則加時1分鐘,再分不出勝負,就各追加3次揮擊。
這個辦法是在2024年實施,2021年曾經參戰的日本強打大谷翔平曾在決賽中以28轟對31轟輸給Juan Soto,當時的計時制揮棒讓他直接拒絕了往後4年的全壘打大賽,不久前他就很直白地表示當前的辦法對他來說太困難,「我認為自己比較擅長的是揮擊球數和次數,以及飛行距離方面,但這是大聯盟管理層的事務,不是我所能決定的。」
當今公認開轟能力數一數二的洋基隊長Aaron Judge,在2017年贏得全壘打大賽冠軍之後,就未曾在明星賽參與這項競爭。
也就是說,不管是台灣還是美國,因為計時制而拒絕參加全壘打大賽的開轟好手,比比皆是,那麼改成出局制會不會比較好?如果要用出局制,該改成幾出局才比較不會拖時間?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