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AGM-158B」研發近完成 超長程雄三以1000公里為目標
被譽為「台版AGM-158B」的超長程雄三飛彈,已經進入最後研發階段,最大射程以1000公里為目標,軍方對於順利研發完成,持「相當樂觀」的立場。
中國在完成山東號、遼寧號、福建號三航母作戰部署後,將對我東部海、空軍疏泊區,以及東部戰時對外運補線,造成嚴重威脅。
而超長程雄三飛彈未來在完成研發後,對共軍航母具相當反制能力,同時能與日本、菲律賓合作,扼控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
軍方原本規劃是要對美國採購AGM-158B(JASSM-ER),射程可達1000公里的先進長程反艦飛彈,但知情人士透露,美方在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等戰爭中,彈藥量消耗極大。
扼控宮古與巴士海峽,採購AGM-158B美方已讀不回
據稱,美方生產線難以滿足,自己用的加上安全存量不足情形下,對於我方的請求「已讀不回」,並未同意列入軍購清單。
中科院積極研發雄三飛彈,射程從早期的150公里,再拉長至增程型雄三的400公里,如今要再延伸至1000公里。
據了解,「台版AGM-158B」在研發過程中,曾歷經過數次失敗,在經過修正調整,以及更改構型與更換材料後,即將進入最後研發和驗證階段。
不過,飛彈研發要成功達陣,最重要的是解決目獲問題,否則軍方不會放行進入建案,由於地球曲度與即時傳輸問題,目獲關鍵的解方還在於衛星。
中科院建立解算模組,衛星情資來源三種可能
以此來看,建置中的「台版星鏈」、租用國外低軌衛星,或是美方衛星情資,都有可能做為衛星情資來源。
雖然商用衛星精度不足,惟前中科院高層表示,中科院已經建立一套解算模組,可以將不同的商用衛星資料進行解算,即可進行精密導引。
前雄三總工程師、桃園市經發局長張誠依據公開資訊分析稱,目獲情資的確有可能是由美方來提供,「只要目獲能解決,導引就能解決。」
張誠強調,把燃料箱加大,射程基本上不是問題,但是軍艦、航母為移動目標,從目獲、發射、中途導引,一直到打擊終點目標,都需要靠目獲來解決時間差的問題。
目獲解決導引就能解決,反制共軍航母威脅
以中科院最初在研發雄三飛彈時,尋求解決目獲問題為例,是以飛機、無人機雷達,將所有Sensor(雷達偵測設備),以資料融合的方式,做出目標整合資訊,才進入展示階段和最後的建案。
張誠並指出,共軍航母艦載機殲-15、殲-35最大作戰半徑,分別是1500公里、1350公里,如果公開數據為真,我方研發射程1000公里的超長程雄三飛彈即有其必要。
國防部在8月公布114年上半年列管軍品清單,首次出現中科院研發的「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計畫於2026年、2027年投入8000萬元,各採購40個機動飛彈系統所用的「頻率捷變同軸式磁控管」,且過去這個品項的採購紀錄,中科院對此不做作任評論。
當時軍事專家即推測,「台版AGM-158B」應是採用被動式紅外線成像導引,能避開敵方雷達偵測,提升突穿成功率,射程可達600至1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