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講錯這句「咒語」恐毀了你的形象?
「你知道嗎?你一直以來回答的那聲『네』,聽起來不太對勁,讓我不太開心。」韓國同事在酒桌上半開玩笑地說。語氣雖然輕鬆,卻讓我心頭一冷。
「但我是依照課本所教來回答,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同事隨口一句抱怨,讓我猶如鬼壓床一般,一連 3 天睡不好,不斷反思自己錯在哪裡。
在韓國職場,一個音節的抑揚頓挫、一個尾音的輕重長短,都可能成為左右人際關係的暗號。這種看不見卻能造成壓力的文化細節,正是外國人初入韓國職場時,最容易遇到的「鬼故事」。
職場國際化的另一面:看不見的文化壓力
這樣的職場細節並非個人情緒的偶然,而是隱身在韓國社會結構與人力需求背後的習慣。
近年來,受到韓流與 K-pop 的推動,愈來愈多外國人選擇在韓國尋求機會。根據韓國法務部統計廳於 2024 年 12 月 17 日發表的數據,截至同年 5 月,常駐韓國的外國人已超過 156 萬人,較 2023 年同期增加 13 萬人,增幅達 9.1%,創下歷史新高。
政府也看準持續增加的外國人力,希望藉此舒緩韓國「缺工」問題。韓國勞動部在 2024 年的調查中顯示,全國中小企業人力空缺率為 2.8%,而製造業的中小企業更高達 3.3%,可見「就業人員不足」成為韓國中小企業公司的普遍困擾。
為解決此問題,不少企業積極向外求才,如針對約 17 萬在韓國的國外留學生 ,構建企業和大學間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打開跨國人力資源管道。
然而,儘管南韓政府與民間同步推進開放外國勞力與職場多元文化,但不同國情與文化差異仍讓外籍工作者面臨許多難以言說的壓力。這些「潛規則」表面上看似無形,卻間接影響外籍員工能否被團體接納。這些看似與工作無關的細節,實際卻決定了員工在職場的發展空間 ──像辦公室裡的幽靈般,隨時化身為困住外國人的「鬼影」。
職場稱呼禁忌:一個字的分量勝過專業
除了外籍員工難以適應的語氣細節與文化差異外,韓國職場更深層的挑戰,是長年根深蒂固的「階級」。
這種強烈的層級意識,可追溯至朝鮮時期的嚴格身分制度。當時社會主要由享有特權的「兩班」與占多數的「庶民」構成,兩者間界線分明、流動極為罕見。這種歷史積澱的層級觀念,延續至今日職場,造就「上司」與「下屬」的權力結構,深刻影響組織文化與人際互動,依稀可見於公司內的階級與稱謂。
例如,韓國人在職稱或姓名後常會加上「님」作為尊稱,如「과장님」(科長)、「부장님」(部長)等。職位與年齡形成的上下關係,不僅反映在發言順序上,也滲入工作分工與社交互動中。
我曾親眼見過一名外籍員工因不熟悉規矩,直接叫了主管的名字,結果在會議桌上被冷落整整一個月。這樣的「鬼故事」雖然少有人公開討論,但在職場裡卻屢屢上演。對韓國人而言,正確的稱呼不僅是形式,更象徵著對「階層」的承認與尊重。
階級意識也展現在「前輩—後輩」(선배—후배)文化中,這種制度廣泛存在於學校、公司等各式團體。它不僅是一種上下階層的關係,也是責任與照顧的象徵。
舉例來說,後輩被期待主動問候前輩、承擔遞送文件、代買餐點等瑣務,前輩則須以請客、照顧予以回應。若不了解或違反這些「潛規則」,往往會被誤解為不敬或不合作,就像無意間冒犯了「辦公室的幽靈」,其影響力往往遠超於表面。
職場的「通行咒語」:語氣如何決定第一印象
如果說階級是韓國職場看得見的框架,那麼「語言」,絕對是支撐這套框架的無形鎖鏈。
想與韓國同事拉近距離,適當的文字訊息是十分重要的訣竅。韓語本身的語言架構強化了這種階層分化,在日常對話中,其敬語與平語系統不斷強調彼此該有的禮儀框架與位置。也因如此,在韓國職場種,語氣往往比字面內容更能左右他人對一個人的評價。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絕對是那個看似簡短卻暗藏玄機的「네」(是的)。
回憶我剛步入韓國公司的第一年,總是依照教科書所學,用「네」(是的)來回答韓國同事。沒想到時間一久,某次聚餐時,韓國同事藉著酒酣耳熱時向我抱怨,表示平輩間若是只簡答一聲「네」,會給人一種不耐煩與冷漠的感覺。
同一個字,依發音與情境的變化,能傳遞出正式、親切或積極等不同層次的訊息,用法之多,甚至讓韓國網友都分享了「네」的使用指南,教大家如何在正確的情境下,選擇適當的字詞表達。例如,較正式的「네」適合應對上級;口語化的「넹」則顯得隨和,有助於拉近同事間距離;而「네네/넵넵」這類的重疊形式,則能帶出活力與積極回應的氛圍。
這種「一字千層」的文化密碼,正是韓國職場最隱晦卻最有力的「通行咒語」。
韓國職場「專業」之外的考驗
從一個看似簡單的「네」,到縝密的階級文化,對外國人而言,這些細節其實都指向同個核心 ──韓國職場裡那些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鬼影」。它們不會拍桌子、不會怒吼,卻能透過一個稱呼、一種語氣、一場聚餐,悄悄決定你在團隊的位置。
大多數韓國企業雖能理解外國員工的文化差異,不至於過度要求「完全同化」,但如果外國人能適度觀察並配合,往往能獲得比日常工作表現更直接的「信任感」。儘管部分年輕世代已逐漸打破這些框架,但在許多傳統企業或中小企業中,這仍是判斷「是否為團隊一員」的重要指標。
這些「鬼故事」並非單純的警惕,而是提醒我們 ──所謂的「入境隨俗」,可以透過觀察與適度參與來展現尊重。從稱呼與階層,到語氣細節,再到集體行動,這些潛規則雖無法寫進職務說明書,卻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真正被團隊接納的關鍵。
對外籍員工而言,專業能力或許是立足的基礎,但對文化細節的敏銳度,才是影響能否長久發展的關鍵加分條件。唯有理解並掌握這些潛規則,外國人在韓國職場才不只是「繼續工作下去」,更是真正能「扎根下來」的重要一步。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韓語課本沒教的文化「潛規則」:想在南韓職場扎根,讀懂「人情密碼」才是關鍵》,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一年 4 名藝人輕生──南韓人自嘲的「自殺共和國」是如何煉成的?
●台韓兩國店面 TOP3:南韓這兩種店家,竟比世界第一的超商還密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