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在韓國講錯這句「咒語」恐毀了你的形象?

換日線

更新於 18分鐘前 • 發布於 09月26日07:06 • 聖依/踏上韓國旅夢
在韓國講錯這句「咒語」恐毀了你的形象?

「你知道嗎?你一直以來回答的那聲『네』,聽起來不太對勁,讓我不太開心。」韓國同事在酒桌上半開玩笑地說。語氣雖然輕鬆,卻讓我心頭一冷。

「但我是依照課本所教來回答,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同事隨口一句抱怨,讓我猶如鬼壓床一般,一連 3 天睡不好,不斷反思自己錯在哪裡。

在韓國職場,一個音節的抑揚頓挫、一個尾音的輕重長短,都可能成為左右人際關係的暗號。這種看不見卻能造成壓力的文化細節,正是外國人初入韓國職場時,最容易遇到的「鬼故事」。

職場國際化的另一面:看不見的文化壓力

這樣的職場細節並非個人情緒的偶然,而是隱身在韓國社會結構與人力需求背後的習慣。

近年來,受到韓流與 K-pop 的推動,愈來愈多外國人選擇在韓國尋求機會。根據韓國法務部統計廳於 2024 年 12 月 17 日發表的數據,截至同年 5 月,常駐韓國的外國人已超過 156 萬人,較 2023 年同期增加 13 萬人,增幅達 9.1%,創下歷史新高。

政府也看準持續增加的外國人力,希望藉此舒緩韓國「缺工」問題。韓國勞動部在 2024 年的調查中顯示,全國中小企業人力空缺率為 2.8%,而製造業的中小企業更高達 3.3%,可見「就業人員不足」成為韓國中小企業公司的普遍困擾。

為解決此問題,不少企業積極向外求才,如針對約 17 萬在韓國的國外留學生 ,構建企業和大學間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打開跨國人力資源管道。

然而,儘管南韓政府與民間同步推進開放外國勞力與職場多元文化,但不同國情與文化差異仍讓外籍工作者面臨許多難以言說的壓力。這些「潛規則」表面上看似無形,卻間接影響外籍員工能否被團體接納。這些看似與工作無關的細節,實際卻決定了員工在職場的發展空間 ──像辦公室裡的幽靈般,隨時化身為困住外國人的「鬼影」。

職場稱呼禁忌:一個字的分量勝過專業

除了外籍員工難以適應的語氣細節與文化差異外,韓國職場更深層的挑戰,是長年根深蒂固的「階級」。

這種強烈的層級意識,可追溯至朝鮮時期的嚴格身分制度。當時社會主要由享有特權的「兩班」與占多數的「庶民」構成,兩者間界線分明、流動極為罕見。這種歷史積澱的層級觀念,延續至今日職場,造就「上司」與「下屬」的權力結構,深刻影響組織文化與人際互動,依稀可見於公司內的階級與稱謂。

例如,韓國人在職稱或姓名後常會加上「님」作為尊稱,如「과장님」(科長)、「부장님」(部長)等。職位與年齡形成的上下關係,不僅反映在發言順序上,也滲入工作分工與社交互動中。

我曾親眼見過一名外籍員工因不熟悉規矩,直接叫了主管的名字,結果在會議桌上被冷落整整一個月。這樣的「鬼故事」雖然少有人公開討論,但在職場裡卻屢屢上演。對韓國人而言,正確的稱呼不僅是形式,更象徵著對「階層」的承認與尊重。

階級意識也展現在「前輩—後輩」(선배—후배)文化中,這種制度廣泛存在於學校、公司等各式團體。它不僅是一種上下階層的關係,也是責任與照顧的象徵。

舉例來說,後輩被期待主動問候前輩、承擔遞送文件、代買餐點等瑣務,前輩則須以請客、照顧予以回應。若不了解或違反這些「潛規則」,往往會被誤解為不敬或不合作,就像無意間冒犯了「辦公室的幽靈」,其影響力往往遠超於表面。

職場的「通行咒語」:語氣如何決定第一印象

如果說階級是韓國職場看得見的框架,那麼「語言」,絕對是支撐這套框架的無形鎖鏈。

想與韓國同事拉近距離,適當的文字訊息是十分重要的訣竅。韓語本身的語言架構強化了這種階層分化,在日常對話中,其敬語與平語系統不斷強調彼此該有的禮儀框架與位置。也因如此,在韓國職場種,語氣往往比字面內容更能左右他人對一個人的評價。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絕對是那個看似簡短卻暗藏玄機的「네」(是的)。

回憶我剛步入韓國公司的第一年,總是依照教科書所學,用「네」(是的)來回答韓國同事。沒想到時間一久,某次聚餐時,韓國同事藉著酒酣耳熱時向我抱怨,表示平輩間若是只簡答一聲「네」,會給人一種不耐煩與冷漠的感覺。

同一個字,依發音與情境的變化,能傳遞出正式、親切或積極等不同層次的訊息,用法之多,甚至讓韓國網友都分享了「네」的使用指南,教大家如何在正確的情境下,選擇適當的字詞表達。例如,較正式的「네」適合應對上級;口語化的「넹」則顯得隨和,有助於拉近同事間距離;而「네네/넵넵」這類的重疊形式,則能帶出活力與積極回應的氛圍。

這種「一字千層」的文化密碼,正是韓國職場最隱晦卻最有力的「通行咒語」。

韓國職場「專業」之外的考驗

從一個看似簡單的「네」,到縝密的階級文化,對外國人而言,這些細節其實都指向同個核心 ──韓國職場裡那些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鬼影」。它們不會拍桌子、不會怒吼,卻能透過一個稱呼、一種語氣、一場聚餐,悄悄決定你在團隊的位置。

大多數韓國企業雖能理解外國員工的文化差異,不至於過度要求「完全同化」,但如果外國人能適度觀察並配合,往往能獲得比日常工作表現更直接的「信任感」。儘管部分年輕世代已逐漸打破這些框架,但在許多傳統企業或中小企業中,這仍是判斷「是否為團隊一員」的重要指標。

這些「鬼故事」並非單純的警惕,而是提醒我們 ──所謂的「入境隨俗」,可以透過觀察與適度參與來展現尊重。從稱呼與階層,到語氣細節,再到集體行動,這些潛規則雖無法寫進職務說明書,卻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真正被團隊接納的關鍵。

對外籍員工而言,專業能力或許是立足的基礎,但對文化細節的敏銳度,才是影響能否長久發展的關鍵加分條件。唯有理解並掌握這些潛規則,外國人在韓國職場才不只是「繼續工作下去」,更是真正能「扎根下來」的重要一步。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韓語課本沒教的文化「潛規則」:想在南韓職場扎根,讀懂「人情密碼」才是關鍵》,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一年 4 名藝人輕生──南韓人自嘲的「自殺共和國」是如何煉成的?
●台韓兩國店面 TOP3:南韓這兩種店家,竟比世界第一的超商還密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敏迪獨家專欄】中日近年來最大外交衝突,雙方吵什麼,中國祭出哪些報復措施?

敏迪選讀Mindi World News
02

尪超熟睡叫不醒!母心碎目睹5月大女兒卡床縫窒息身亡 

鏡報
03

「東南亞第一深情大嫂」掏槍助6囚犯逃獄! 「長太美」慘遭記者公然性騷

鏡報
04

3萬分之1奇蹟!京都罕見白烏鴉曝光 百萬人朝聖

鏡週刊
05

中國男釣到「國寶」嚇壞! 連打3通電話給警察報備下場曝光

鏡報
06

大叔公車上看謎片被隔壁女生發現 下一秒動作超變態!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