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時間軸曝光!堰塞湖溢流奪命 林保署:事前共發出7次紅色警戒

上報

更新於 1小時前 • 發布於 14小時前 • 上報快訊/胡玟惠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重創光復鄉,林業保育署釋3分鐘短片解釋無法爆破引流,並公布應變時間軸,強調已自9月21日起連續發布警戒與7次紅色通報。(林保署提供)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後,大水重創光復鄉。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天(24日)釋出一支3分鐘短片,說明為何無法透過工程手段進行爆破或引流,同時公布自7月起以來的完整應變時間軸,強調自9月21日起就已陸續發布警戒訊息,並在溢流當天發出7次紅色警戒通報,通報花蓮縣府加強因應。

以下為堰塞湖處理時間軸

7/26 花蓮分署成立堰塞湖應變小組,完成查證並通報下游注意風險。

7/26、7/27、8/4 空勤總隊直升機三度空勘,掌握湖況並降落壩頂,評估設置水位計。

7/26 起 航遙測分署執行17次航拍,建立立體建模,計算蓄水量及水位上升速率。

7/26–8/3 完成堰塞湖量體分析、初步風險評估,並建立預警機制。

8/1 林業保育署召開專家會議,研擬後續對策。

8/6 花蓮分署召開防災協調會,分工下游防護。

8/7 副署長廖某率隊現勘並與花蓮縣府討論,秘書長指示消防局統籌協調。

8/11 縣府舉行保全戶疏散撤離會議。

8/12 林業保育署召開第一次專家諮詢會;花蓮縣府因應楊柳颱風,預防性撤離 697 人。

8/12–8/15 在萬榮鄉、光復鄉、鳳林鎮舉辦4場地方說明會。

8/14 應變小組解除警戒管制。

8/20 召開第二次專家諮詢會,湖區架設水位計。

8/27 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並召開首次會議,成立三分組研擬時程與任務。

8/28 花蓮分署舉行疏濬協調會,設定9月底前完成60萬噸疏濬目標。

8/27–9/4 特遣隊9人徒步進入深山探勘至湖區。

9/8 專案小組分組會議,要求針對不同天候情境(含地震)訂定警戒標準。

9/9 內政部召開專案會議,研議地震超越基準值時如何加速訊息發送。

9/11 林保署召開預警機制研商會,決議由縣府消防局即時發送細胞簡訊。

9/15 行政院政務會議簡報完整應處作為。

9/17 花蓮縣府召開撤離專案分工會,確認農業處主政。

9/19 農業部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依專家建議要求縣府執行疏散。

9/20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會議,因預測雨量達600毫米,決議擴大撤離範圍。

9/21 上午11點發布黃色警戒,並發送細胞簡訊。

9/22 上午7點起發布紅色警戒,並於 7:00、9:00、12:30 發送簡訊提醒避難。

9/23 凌晨起共發出7次紅色警戒通報縣府,並於上午6點再次簡訊通知。下午 14:50 發生溢流,15:00、16:30 又緊急發送細胞簡訊,提醒居民撤離。

林保署表示,24 日上午透過無人機勘查,發現溢流口已下切 80 公尺,目前蓄水面積約 50 公頃,水量仍有 2300 萬噸。原本堰塞湖蓄水量達 9100 萬噸,至 23 日已排出約 6800 萬噸。

林保署解釋,堰塞湖地處偏遠深谷,沒有道路通行,工程機具根本無法進入,連專業人員都需靠直升機載運,才能安裝監測設備。但邊坡仍持續崩塌,人員久留相當危險,更遑論在地震或豪雨時進行爆破或引流。林保署指出,自7月26日起已執行多次航測,計算湖水量與上升速率,專家推估即便沒有颱風或豪雨,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自然溢流。因此在短短兩個月內,技術與時間都不足以透過工程方式改變,只能同步推動下游河道疏濬、橋梁補強等措施。

林保署補充,已安裝水位監測器與即時影像設備,並依照四種不同情境建立警戒標準與撤離計畫。八月楊柳颱風來襲時,曾經通報縣府啟動首次疏散,並同步透過簡訊提醒民眾。此次樺加沙颱風來襲,也依照大豪雨情境啟動疏散措施,自9月21日起通報縣府執行撤離作業。林保署最後呼籲,目前紅色警戒仍未解除,提醒居民切勿靠近馬太鞍溪河道,「天災帶來傷痛,我們會竭盡所能降低傷害,祈求一切早日回復。」(責任編輯:殷偵維)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花蓮光復6歲女童困兩天奇蹟生還!同住乾姑姑遺體已尋獲

新頭殼
02

快訊/馬太鞍溪北岸「土石大量淤積」傳堤頂溢流 林保署回應了

TVBS
03

剛要去打撞球!苗栗2男大生與國光客運相撞雙亡 業者:尊重警方鑒定結果

CTWANT
04

全光復垃圾沖家門口!鄉民曝慘況:開始發臭

NOWNEWS今日新聞
05

馳援花蓮光復重災區 「走100公尺要掙扎20分鐘」搜救人員嘆:像回到莫拉克

太報
06

鋰電池工廠惡火延燒!36歲男創業僅一年 全家葬身火海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