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李勛靠「犒賞帳戶」翻轉理財心態!資金分配得當 讓你花得開心、存得更多

CMoney

發布於 10月16日02:48 • 李勛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當人們為了存錢而壓抑消費欲望時,往往會感到沮喪,甚至讓存錢變得痛苦。此時不妨建立一個專屬自己的「犒賞帳戶」,一點一滴地滿足短期願望,為漫長的儲蓄過程增添動力。 撰文:李勛

以前存錢的時候,我都會說自己是「暴力存錢」,因為當初會存錢是源於自卑,所以每次花錢時,我都覺得既痛苦又緊張,感覺只要錢變少,我的自卑感就會回來。直到生病後,我發現只要資金分配得當,適時讓自己消費也是很重要的。 當時的我深深意會到一件事:花得完的是資產,花不完的是遺產。所以從此以後,只要自己的消費帳戶裡面還有餘額,理財規劃也有按進度執行,我就不會再壓抑自己的消費欲望,而是會把它當成是自我犒賞,這樣才有動力繼續走下去。

我很擅長使用「分帳戶存錢法+比例原則」來配置我的收入,像是最基本的63雙2分之1法則,就是將薪水分成4等分,60%消費、30%儲蓄、5%風險規劃與5%的投資。這方法對我而言很簡單,我可以輕鬆地把薪水按比例分配到各個帳戶。當然,生活不會永遠一成不變,偶爾也會有想要花大錢的欲望,這時你就可以適時地調整分配比例。但,這是需要取捨的。

建立犒賞帳戶滿足欲望 積沙成塔成就感十足

如果你是喜歡旅遊或者是想要買一個精品包、鞋子、手機等,我都建議可以給自己一個「犒賞帳戶」,每個月從薪資中提撥3%~5%存放,等帳戶裡累積到一定金額,就可以無痛地消費或旅遊,而且你會感到很有成就感。 但我建議你可以先從「消費比例」中進行調整,所以比例可以調整成55%消費、30%儲蓄、5%風險規劃、5%投資與5%的犒賞。因為犒賞本質上也是消費,只不過是「延遲享樂」,先讓這筆資金積沙成塔,等到1年過後你會發現,每個月薪資的5%累積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此時再搭配年終獎金的配置,你就能有一筆錢可以好好犒賞自己了。

年終獎金的分配,我建議可以50%犒賞、30%投資、20%儲蓄,但如果你已經存了緊急預備金,就可以50%犒賞與50%投資。之所以把犒賞比例放那麼重,是因為年終獎金可以說是你過去1整年努力工作換得的甜美果實,多花一點不為過。工作賺錢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自己可以過上想要的生活嗎? 所以將年終獎金與存了1整年的犒賞帳戶結合,你就可以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錢還是不夠也無妨,再多存幾個月就行。

彈性調整配置比例 讓存錢目標更清晰

讓「買東西」這個犒賞目標,成為自己怦然心動的存錢動力,這樣你每個月薪水下來時,就會感到興奮,因為你知道每次分配收入,都讓你離自己想要的東西更靠近一步,而且這個存錢目標是「專屬自己」,不是要做給別人看,所以我真的認為犒賞帳戶很重要。 一旦有了犒賞帳戶的概念,你會發現自己除了在不知不覺間存下一筆錢,還能正常消費。因為我們的消費比例還是維持在55%左右,所以不需要過度壓抑自己,同時也能累積存款。

如果你已經存到能支應至少6個月日常開銷的緊急預備金,或許就不用從消費帳戶中縮減,可直接在儲蓄帳戶中調整。這時候你可以改成60%消費、25%儲蓄、5%風險規劃、5%投資與5%犒賞。 比例原則很有趣,它可以因應個人狀況彈性調整。你不一定要依照我的方式規劃,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調整即可,但只要制定一個比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變得更有方向與目標。願我們能都朝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前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9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全民大減稅!明年綜所稅免稅額估調高4千元、薪扣額調高9千元

自由電子報
02

普發1萬第二天!登記入帳衝170萬人 這4種狀況「恐無法入帳」

太報
03

郭台銘母親辭世/鴻海原始金主初永真 曾助國民黨度過難關

鏡週刊
04

他50歲勞保一次領爽花光「還能工作有後路」…被資遣才驚覺4大國家補助全沒了:代價遠超過想像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5

母親辭世仍支持妻子!郭台銘要曾馨瑩本週六照常辦「永齡銘馨盃」

鏡報
06

普發萬元商機大! 銀行火力全開''普發1萬變10萬''

民視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