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落出發走向世界 太平國小課程優化的故事
花蓮縣政府教育處以實際行動,深度陪伴支持著縣內偏鄉小校和民族實驗學校的茁壯與發展。實驗教育的成功不僅在於創新的勇氣,更在於一套能夠自我檢視、持續優化的永續機制。就在八月一日全國原住民族日,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民小學巒群布農族實驗小學邀請縣政府教育處課程發展中心,到校進行專業引導,辦理「民族教育實驗課程精進與前瞻工坊」。這場工坊的核心目標,正是為了協助學校回顧過去兩年的實踐歷程,並為其量身打造一套能夠自我精進的課程優化模組。
太平國小余貞玉校長表示,這場工坊係以「尋根・茁壯」為核心精神,太平國小全體教師不分領域、年段皆全程參與,並邀請了來自教育處、中正國小、永豐國小等具有豐富民族教育課程經驗的校長、主任與專任輔導員共同參與。工坊的核心任務,是透過系統性的方法,深入盤點課程的亮點、縱向銜接與橫向連結,探討如何採取下一步行動計畫,讓民族課程與布農文化精神及部落生活產生更具深度的連結與優化。
由下而上的溫暖對話,為課程優化凝聚璀璨火花
工坊的氛圍溫馨而熱烈,每一位參與者都展現出高度的投入與熱情。在專業引導下,老師們透過「羅盤方位策略」、「粉筆對談」等創新討論方式,不僅梳理出教學現場的亮點、困境與待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共同建立了一套屬於太平國小、能夠落實教學反思與修正的行動方案。一位資深教師在會後感性地分享:「過去我們很努力,但有時像是單打獨鬥。今天,我們把過去兩年的經驗攤開來,一起看見了課程的斷點和可以強化的部分,這種感覺非常踏實。我們正在為學校建立一個可以不斷自我更新的系統。」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在討論過程中,有老師提出了「全族語學校」的願景,余貞玉校長說:這份來自教學第一線的真實聲音,不僅展現了老師們對於文化傳承的強烈使命感,更突顯了在有了清晰的課程優化藍圖後,大家敢於夢想、敢於挑戰的決心!
AI為翼,教師為心,課發中心點燃教師專業對話,為學校植入自我進化DNA
面對十二年國教課綱深化與轉型和AI時代的來臨,沒有一套萬用方案能適用於所有學校。為解決學校複雜的課程教學的問題,首要之務是為偏鄉小校與民族實驗教育學校建立「協作團隊」,在互信的基礎上,課發中心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傾聽學校需求,目前正從強大的AI工具箱中,引入最適合的教育專用機器人,解決教學現場的具體痛點。例如,當老師們苦惱於如何提出激發學生思考的好問題時,「提問機器人」便能提供多元的提問框架與範例;當學校需要系統性梳理全校課程脈絡時,「課程優化機器人」則能快速分析知識節點,提供具體的修改建議與縱向銜接方案;面對混齡教學的挑戰,「差異化教學設計AI」可以為不同程度的孩子設計分組學習任務;而在推動專題式學習(PBL)時,「PBL機器人」更能引導教師搭建穩固的學習鷹架,確保每個孩子都能邁向成功。
「AI工具日新月異,它們是強大的輔具,卻永遠無法取代教師的智慧、熱情與專業判斷。」課發中心主任中正國小李國明校長強調。這些AI機器人的真正價值,在於將教師從繁瑣的資料整理與初步構思中解放出來,從而將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更具價值的「專業對話」之中。AI的分析與建議,是為了點燃教師之間思辨的火花,而非提供標準答案。此次太平國小以「尋根・茁壯」為核心的增能工坊正是促進教師專業對話文化的最佳示例,為學校植入一套能夠「不斷自我進化的DNA」,這才是此番智慧革命的真正目標。
縣府做為最強後盾,為偏鄉教育與民族教育的品質與永續注入活水
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縣長期以來將教育政策視為施政首要,致力於縮小城鄉學習差距,並推動友善、多元的學習環境。教育處處長翁書敏也特別表達對偏鄉教育與民族實驗學校的支持與期許,翁處長說:「教育的本質在於點燃孩子內心的火苗,教育處將持續扮演引導者與協作者的角色,與學校、教師、部落社區攜手,共同打磨出能夠自我精進的課程DNA,確保偏鄉教育與民族實驗教育的卓越品質。」期盼花蓮的孩子們將在社區和部落耆老的智慧引領下,並在老師們充滿愛的陪伴中,認識自己的根,長出自己的力量,帶著文化的滋養與祝福,自信地走向世界。
撰文、攝影/花蓮縣政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