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前決戰】川習博弈升溫,貿易談判進入三大關鍵劇本!
(圖片授權自shutterstock)
距離2025年11月的APEC峰會僅剩數週,美中雙方卻在此時開啟新一輪貿易衝突。從中國宣布稀土出口管制,到川普拋出100%關稅與關鍵軟體禁令,這場交鋒不僅是經濟上的較量,更是一場政治與選舉操作的多重博弈
本篇將聚焦此次事件背後的戰略思考、中美談判空間,以及對市場的潛在影響路徑,幫助投資人從宏觀格局研判風險與機會
雙方算盤:北京控鏈、川普打選戰
川普政府的策略:
利用強硬對中立場凝聚支持基本盤,爭取中西部製造業與傳統保守選民
藉加徵關稅、封鎖軟體出口等手段,提高談判籌碼,在APEC前爭取政治優勢
若雙方最終達成「小協議」,可作為選戰加分項;若破局,則塑造強人形象
中國的策略:
運用稀土管制作為反制手段,精準打擊美國科技與軍工關鍵供應鏈
主動提出「域外適用」條款,凸顯自主科技路線與制度主導地位
控制國內輿論,強調對美不讓步姿態,同時保留必要談判空間
談判節奏與潛在變數:三種劇本
目前中美博弈走到臨界點,未來可能出現以下三種發展路徑:
情境一:低機率的「破局升級」
APEC川習會破局、雙方停止接觸,甚至追加新一輪關稅或科技制裁
市場恐慌升溫,VIX衝高、美股大幅回檔,資金撤離新興市場
情境二:最可能的「階段性妥協」
雙方釋出善意,透過副部級熱線或幕後談判,在APEC前宣布部分稅項豁免或技術清單調整
市場止穩反彈,科技股領先修復,投資人情緒回暖
情境三:「延後處理」模糊空間
雙方在表面強硬下維持溝通,未正式破局但也無實質協議,將風險延後至明年
市場維持震盪,資金轉向具防禦性與供應鏈在地化概念股
三、市場如何應對:風險資產將進入震盪防禦期
不論談判結果如何,資金已開始進行風險重定價,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向:
科技股高估值壓力將持續,除非中美釋出具體緩和訊號,否則短期仍不建議過早佈局高Beta標的
原物料與防禦類股相對抗跌,如能源、公用事業、醫療等具穩定現金流產業可作為資金避風港
具供應鏈轉單題材的台廠可望吸引資金,特別是已成功轉移產能至東南亞、美國、墨西哥的中上游廠商
事件未必落地,但風險重估已開始
這場「川習博弈」不單只是一次貿易戰升溫,更是全球資本市場對地緣政治風險定價模式的轉捩點。即便雙方最終達成部分協議,市場也不會回到原本的「無風險」假設
對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個重新認識「政治週期風險」、「供應鏈國安邏輯」與「估值溢價調整」的關鍵時刻。與其追高短線反彈,不如從中長線角度思考哪些公司具備「去中國化能力」、「國際市場所需技術」與「戰略資源掌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