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巴菲特用日本人的錢,把日本「買下來」,理財規劃顧問吳盛富解析,股神在想什麼?

商周財富網

發布於 09月03日01:00 • 吳盛富

有關注股神的人都知道1則新聞,股神在2019年之後破天荒的投資日股,全世界的投資人都驚呆了!當時日本是失落的30年的國家,為什麼能獲得股神青睞?(筆者在前1本書也有寫過)。

錢從哪裡來?錢往哪裡去?

筆者就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當我們想知道金融市場的核心,就先問1個問題:錢從哪裡來?錢往哪裡去?因為投資這件事情的最終目的只有1個,就是賺錢,那麼股神巴菲特的算盤是什麼?他心中是怎麼想的?

因此筆者就找到巴菲特投資日股的資金來源。波克夏公司在買日股之前,先在日本發債券。

下面資料來源是日經新聞的節錄:

巴菲特掌管的波克夏海瑟威18日敲定了日圓債的發行條件,年限為3年、5年、6年、7年、10年、20年和30年等7款日圓債,發行總額為2,633億日圓,預計將在4月25日發行。波克夏在2019年首度發行日圓債、此次將為波克夏第8度發行日圓債。

據報導,波克夏此次發行的日圓債中,以3年債為中心、發行額達1,690億日圓,3年債殖利率為0.974%,其次為7年債的353億日圓(殖利率1.457%)、5年債的220億日圓(1.143%)。

波克夏此次日圓債發行額規模超越前1次(2023年11月、1,220億日圓)、為該公司史上第2大規模(僅低於2019年9月的4,300億日圓)。

據報導,波克夏自2019年以來、每年皆發行日圓債,而發債籌得的日圓資金據悉用於投資商社股。

從上面新聞的側寫筆者就節省一些時間,分享筆者看到的重點。原則很簡單:錢從哪裡來?錢往哪裡去?

1.巴菲特投資日股是從2019年開始,當時日經不到1萬5,000點,巴菲特在日本借款的成本平均落在1.4%至2%之間。

2.當年的五大商社本益比不到10倍,現金殖利率超過2%以上(平均3%至4%之間)。

3.日經225裡面的所有公司最大的股東除了商社本身交叉持股以外,最大單一股東是日本央行(PS:簡單來說共產國家是全部都是黨的。無論是公司、個人等所有資產,2019年的日本當時做到所有公司幾乎都可以收歸國有,比共產還要共產,只是日本央行沒有去干預公司治理)。

所以如果我是巴菲特光憑上面3個點,就可以歸納出結論:

1.五大商社是日本的骨幹,背後最大股東是政府,出事了有政府扛,日本央行會印鈔票處理,這就代表風險可控,日本在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情況下,不會有倒閉的風險。

2.波克夏的借款成本是平均是1.7%,但是五大商社的股息現金殖利率平均是近3%,中間有1%以上的利差可圖。

3.並且資金來源日本,借款的貨幣是日元,沒有匯率的風險,有大概率可以穩賺利差。

因此巴菲特的算盤打得很精,回歸思考的原點:錢從哪裡來?從日本發行債券來。錢往哪裡去?用日本發債而來的錢,買日本的五大商社。

五大商社涵蓋了全球投資,並且買下整個日本的食、衣、住、行、育、樂,這個是巴菲特喜歡的模式。

筆者思考到上面的狀況,用一句話總結分享給大家:

巴菲特投資日股的最終目的是獲利,結構上是用日本人的錢,把日本買下來。所以巴菲特吃到甜頭之後,每年都在日本發行債券。

延伸閱讀
脫胎換骨!日本經濟再度崛起
巴菲特致波克夏股東信》長期投資,市場的震盪與你無關?從股東信中學會的4大觀念

書籍簡介_全方位資產配置&理財規劃:面對崩盤有底氣!正確的資產配置,讓你在災難發生時,笑到最後!

作者:吳盛富
出版社:財經傳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07

作者簡介_吳盛富
認證國際理財規劃顧問(CFP),工作就是協助客戶做好理財規劃與資產配置,從最早的專注經營資產超過100萬美金的高資產族群,到不限定資產的規劃。執業的這幾年,協助超過500戶理財規劃與資產配置,濃縮出這十年的經驗並且把它寫成這一本書。希望所有讀者能夠看完本書之後,就可以初步的開始規劃自己的部位,並且完成理財計劃。

作者經營部落格,網址為:www.justacafe.com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YouTuber、網紅注意!財政部出手課稅了 規範重點一次看

CTWANT
02

2025蘋果秋季發表/8大亮點+台灣售價曝!史上最貴、取消這配色果粉崩潰

三立新聞網
03

緯創(3231)、廣達(2382)、聯電(2303)...避九月魔咒,15檔個股宜「居高思危」:AI族群回檔才是買點

今周刊
04

SEMICON Taiwan 2025 登場!台積電與輝達都關注「矽光子概念股」一次看

科技新報
05

泰山前董事會糟了!處分全家股權、投資街口、擴建包裝水廠3決議 全遭法院判無效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