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行為演化新解:母鳥鳴唱有助於尋找「好爸爸」
最新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發現,母鳥是否會鳴唱,與雙親共同育雛及棲息於熱帶穩定環境的生活史息息相關。由美國太平洋大學生物學教授 Karan Odom 領導的團隊發現,母鳥鳴唱在鳥類演化史上並非罕見現象,且這一行為與雄鳥協助育雛的程度密切相關。
過去多數研究與大眾認知認為,鳥鳴主要由雄鳥用來吸引配偶及競爭地盤。然而 Odom 早於 2014 年即發表論文挑戰此觀點,證實母鳥鳴唱其實在雀形目鳥類的演化早期已普遍存在,後來於某些族群逐漸消失。
本次研究進一步發現,當鳥類社會中雙親共同育雛、並終年維持一夫一妻制時,雌雄在行為表現上較為接近,母鳥保有鳴唱能力的比例亦較高。反之,在一夫多妻、雄鳥不參與育雛的物種中,母鳥多需獨自撫育雛鳥,並長時間逗留巢穴,此時鳴唱反而較少,甚至喪失鳴唱能力。這可能因為鳴唱會引起掠食者注意,對繁殖存活造成威脅。
顛覆母鳥鳴唱純為偶發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首次證實雄鳥的「親職照顧」程度,是推動母鳥鳴唱演化的重要驅動因子。這意謂著,母鳥可能藉由鳴唱吸引具備育雛意願與能力的雄性,提升雛鳥存活率。這一發現顛覆了過去將母鳥鳴唱單純視為偶發行為的看法,突顯其在配偶選擇與繁殖策略中的生態功能。
Odom 表示,母鳥鳴唱這一主題在鳥類行為學領域過去長期被忽視,她期盼這項成果能激發更多相關研究。她也強調,親身參與與學生一對一互動與教學,將研究熱情傳遞給下一代,正是她選擇投入科學與教學職涯的初衷。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DALL.ECC BY 4.0)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CC BY 4.0)
參考論文:
1、Global incidence of female birdsong is predicted by territoriality and biparental care in songbirdsNature Communications
延伸閱讀:
1、為什麼鳥類會發出這麼多不同的聲音?生物學家給出答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