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後,才知道台灣有這「十大萬幸」
很多人初到海外,體驗新鮮的異國文化、看到先進的科技或建設時,常會大嘆:「臺灣實在還不行」!殊不知,一旦長住異鄉,遍嚐種種現實甘苦後,驀然回首,才會發現「臺灣真的很可以」!借鏡國際讓臺灣更進步、更好的同時,我們也應回過頭來珍惜既有的特色與優勢。
因此以下文章,將根據筆者與留美朋友的親身見聞,與大家分享 10 個「世界級」的臺灣特色,並以「難能可貴的程度」來排名。筆者認為:這些你我可能都已習慣的日常,絕對不是「小確幸」,而是「大萬幸」:
第十名:吃宵夜是庶民奢侈,買早餐是基本人權
只要在美國生活過,就知臺灣的餐飲業有多人性化:不管你加班到多晚,都能到夜市去享用一碗熱騰騰的米粉湯。就算已經疲憊不堪直奔家門,手機預點的外賣可能比你還早到家。在美國絕大多數地方,若半夜點開外送 app 能買什麼?可能只有貓砂跟洗衣精!臺灣的家長也非常幸運,一大清早小孩出門前要吃什麼?巷口的早餐店、對街的燒餅油條任你選。在美國多數地方⋯⋯抱歉,每一頓早餐都必須出自母親(或父親)的雙手,趕緊讓孩子吃完了,還得開車送他們上學呢!
第九名:無所不辦的便利商店
臺灣的「便利」商店真的是名符其實,不管你要吃喝,繳費,取貨,團購,寄物,樣樣統包。同時,咖啡、手搖飲跟輕食也都是水準之作。踏進美國的便利店,環境與陳設常會讓你皺眉,一壺已經煮了不知多久的咖啡、乏善可陳的速食,讓人了無生趣。如果要店員處理上述複雜的花式業務,他們更應該會集體翻臉辭職!
第八名:治安相對良好,夜路走得安心
去過美國的朋友都知道,在若干街區(例如紐約哈林區),入夜後最好不要一個人在路上閒晃。除非有在地人領路「罩你」,人身安全恐怕堪慮。臺灣當然也有治安死角,但在絕大多數的城鎮,深夜凌晨走在街上的你,通常不需上緊發條、提高警戒。這種安全放鬆的感覺是無價的。
第七名:多數警察絕非兇神惡煞,還可能是好好先生
相信大家都看過美國警察過度執法的新聞。在美國,警察的權力是非常大的,當他鳴笛要你靠邊停,皮就要開始繃緊一點了。雙手一定要放在方向盤上,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只要警察有任何一絲懷疑,他都能拔槍要你下車。
在臺灣,警察要執法口氣難免嚴厲,但相對不容易濫權。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在美國警察與民眾常互相畏懼 ──警察怕執法對象身上有槍,有色人種則怕警察歧視濫權,彼此緊繃的神經下,當然容易擦槍走火。
第六名:精明細膩的服務品質
我常在臺灣小吃攤目睹老闆娘一次又一次的「神記憶」:「好!一桌點兩盤滷味,三碗乾麵不加辣,四份刈包兩肥肉多兩瘦肉多⋯⋯。」、「總共 470 收你 520 找 50。」不管顧客的點餐多麼刁鑽,需求多麼隱微,老闆娘都能一一解讀,銘記在心。反觀美國的許多服務生,照著菜單點可能都會出錯,要讓對方理解你「多給 20 元是為了找回 50 元」那更是絕無可能 ──因為對方根本算不出來,也無法領會你的盤算。
最重要的是,在各種貼心細膩的服務之後,你並不需要掏出 15~25% 的小費:美國服務生的薪資結構不盡合理,讓小費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每每遇到服務粗糙,小費給得不如期待還會被賞臉色的待遇後,很難沒有情緒。反觀臺灣多數服務人員,輕聲細語周到款待之後,當你忍不住想多給些服務費,或者說聲不用找了,對方還可能會誠惶誠恐地把錢退給你,並且說聲:「這是我們該做的。」
第五名:你不是邊緣人,而是身在社會的中心
當我們身在臺灣,對於圍繞著臺灣人運作的社會,可能習以為常,沒有太多感觸。然而,在美國的移民生活不用多久,你就會體驗到,自己很可能處在主流體制之外:在學校,你可能會發現主流學生圈子是如此難以打入;在職場,你可能發現老闆身邊都是同族裔的左右手。
看似提倡「多元共融、平等平權」的美國社會,其實種族偏好與裙帶關係依然明顯。臺灣移民可能要到第三代左右、才能逐漸擠進社群核心。那麼在歐洲會更好嗎?不見得,歐洲人對文化的自負程度可能更高,你我或許永遠都擠不進驕傲成性的巴黎文人圈。
第四名:濃厚的人情味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絕非過譽。看到在十字路口眼神迷惘的外國遊客,許多人即使英文不太有把握,仍然會熱心上前指點。到中南部作客,主人家端上了滿桌菜餚時,你會感覺到滿滿的款待盛情。相對來說,歐美文化多從個人主義出發,因此人際界線是很明確的,互動上雖然客氣有禮,你總是可以感覺到一條隱形的分寸,超過一點點就會讓對方感到打擾。
第三名:人與人的基本互信
一個社會要形成基本互信,其實非常不容易。需要人民的高素質、對約定的尊重,以及對體制的信任。以美國為例,每件大小事都要白紙黑字,鉅細靡遺。不論開車,執業,萬事都要保險,就怕糾紛一產生,好於興訟的風氣會讓情況難以收拾。
在臺灣的許多情況下,則大致有個「情理法」的次序 ──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大家常能各退一步,保持彈性。商量商量,有時就能避免對簿公堂,曠日費時還解決不了一件芝麻小事。筆者在美國就曾親眼目睹鄰居的門柱被正在倒車的駕駛不慎撞出了個洞,經過半年居然都還沒修復。詳細一問,才發現雙方的保險公司還沒談妥,甚至還找了律師準備開打官司。
第二名:開放多元的價值觀
在臺灣,各種宗教都能兼容並蓄,性別平權正逐步落實:同性婚姻、多元性別、兩性平權等價值觀不僅廣受主流社會認可,更受法律保護。相較於世界各國諸多對宗教、性向、墮胎等人權的箝制,臺灣以相對平和的過程走到今天這一步,真的非常進步。
第一名:便捷貼心的全民醫療
美國昂貴又破碎的醫療系統大家應該時有所聞,歐洲社會福利式的醫療則常需要漫長的轉介與等待期。臺灣的全民健保儘管也存在諸多弊病有待解決,例如保費偏低、分級醫療不確實,壓榨醫療人員以控制開支等等。然而,就民眾的角度而言,臺灣醫療絕對是國際罕見,便捷、專業、CP 值高又能任君挑選的「夢幻逸品」。
人在海外的臺灣朋友都知道,除了小毛病在國外撐一下無妨,如果身體出了大問題,需要專業、有效率又高品質的醫療,一張機票飛回臺灣就對了 ──再多自費項目,再多部分負擔,性價比仍完勝國外。更何況,能用母語表達自己的症狀,與醫護人員討論治療選擇,絕對讓人加倍安心。
因此,許多臺灣人在國外有醫療需求時,仍會優先查詢家鄉資源。而在 COVID 疫情過後,政府在 2024 年順勢通過了「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海外臺人更多了遠距醫療這個便捷的選項。在筆者與團隊打造的「放心說」心理健康平台上,會遇到從美、加、日、澳、歐洲、東南亞等遍布世界各地的來訪者,他們的共同心聲都是:當地的醫療資源太難用,能用中文看診,用台語抱怨的感覺真好!
欣賞外國的圓月、也能珍惜家鄉的月圓
平心而論,臺灣與歐美與其他國家的社會、文化風貌,當然各具特色、各有勝場與弱項。身在海外的臺灣人,面對所謂的文化衝擊,也會面臨不同的心境轉折。根據 John Berry 的文化適應理論(acculturation theory),人們在面對文化轉變時,有四種常見的適應策略:
- 同化(Assimilation):完全接受新文化,並逐漸放棄甚至批判原文化。
- 分離(Separation):維持原文化,並有意避開與新文化的互動。
- 邊緣化(Marginalization):與原文化與新文化都脫節,往往導致心理困擾。
- 整合(Integration):在保有原文化的同時,積極參與新社會 ──這是最健康的適應方式。
因此,本文雖列舉了 10 個臺灣值得珍惜的社會與文化特性,並非一味鼓吹臺灣什麼都好、無需適應或學習不同的風土民情。對於身在海外打拼的臺灣朋友,試著整合兩地文化,找到一套定位自己處境與價值的觀點,擷長補短,才是最具適應性的方向。
最後祝福大家既能欣賞外國的圓月,也能洞見台灣的月圓。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出國大嘆家鄉實在很不行?可能是因你沒長住當地──留美人士眼中的臺灣「十大萬幸」》,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能在臺灣做自己,真好!」──身為日本人,我真受夠了壓抑忍耐的文化
●美國趁火打劫的醫療系統 vs. 台灣全民健保的震撼──戰勝瘟疫的代價,是百萬美元的帳單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