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失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自律神經失調是種棘手疾病,多數自律神經失調病患都有失眠問題,且通常伴隨著腸胃不適、頭暈、頭痛、心悸及呼吸不順等症狀。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範圍廣泛、症狀繁多,多數人通常不知自身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流連於醫院各科診療室之間,反覆回診、追蹤及檢查,最後才得知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究竟自律神經扮演的角色是什麼?讓《Hello醫師》為您說明自律神經失調與失眠的關聯,以及該如何治療與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會失眠?
自律神經系統可分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當交感神經興奮時,人體的心跳、血壓、血糖及腎上腺素會上升,能量消耗量也會增加;副交感神經則會降低血壓、心跳,讓人體可充分休息、儲存能量。
當自律神經失調時,交感神經便會於睡覺時處於亢奮狀態,使身體及大腦無法妥善休息,同時血管也會處於收縮狀態,導致失眠、睡醒後身體痠痛、水腫及精神不濟。
一般而言,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失眠可分為以下3類:
- 入睡困難:因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即使入睡大腦仍處於活躍狀態,腦中不停有訊息飛過,導致入睡困難。
- 睡眠維持困難:因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皆失調,造成身體於休息時無法進入深層睡眠,使睡眠品質降低或淺眠。
- 早醒型失眠:此類失眠患者多處於長期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雖無入睡問題,但睡眠周期較一般人短,容易提早清醒,造成身體缺乏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多於夜間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使人長期處於精神不濟或憂鬱的狀態。
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該怎麼辦?
若生活出現變故、壓力突增,自律神經可能短暫失調而出現失眠情況,但適當緩解壓力,藉由運動、聽音樂、維持健康飲食及作息,並保持充足睡眠,自律神經便可恢復正常。
若失眠情形超過2週以上,經醫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就應接受專業治療。
失眠情形超過2週者多患有「常態性自律神經失調」,此時自律神經已嚴重失衡,日常生活改善,如運動、飲食或安眠居家療法等皆難以發揮功效,病患多對失眠存有嚴重的預期性焦慮問題。
在藥物治療上,醫師會依據病患的症狀,如焦慮、失眠,給予抗焦慮藥物及安眠藥。自律神經失調病患若穩定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檢查,失調情況多會明顯改善;同時,須輔以日常生活的改善措施,即能加速康復時間,不再依賴藥物治療。
🍀想知道怎麼吃、怎麼動最健康?加入《Hello醫師》LINE好友,讓專業來解答!
延伸閱讀:焦慮失眠怎麼辦?過半失眠者受焦慮所擾,10大焦慮症狀你中了幾個?
---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info@helloyishi.com.tw
健康指南:注意肝警訊
顯示全部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