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動漫

台灣漫畫曾經輝煌,為何如今輸給韓國?

換日線

更新於 19小時前 • 發布於 21小時前 • 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
台灣漫畫曾經輝煌,為何如今輸給韓國?

最近我參加了文策院舉辦的「TAICCA x KENAZ Webtoon Academy」(條漫人才培育工作坊),當中包括韓國條漫的產業介紹。

聽完之後,我發現韓國如今的條漫產業鍊運作方式,其實很像台灣的影視產業:工作室會組成不同的團隊去向平台提案,通過後就能開始連載。這看起來是再基本不過的模式。

但為什麼在韓國,網路漫畫產業已在數位時代反超日本,主宰著全球超過 6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800 億元)市值的網路漫畫市場、更成為韓流向海外輸出的「三本柱」之一;回到今日台灣,卻似乎連第一步都特別困難呢?

以下文章,我們將一起回顧自 1990 年代起的台韓漫畫市場發展,嘗試找到答案:

台漫的短暫輝煌期

其實,台灣漫畫市場在 1990 年代是絕對興盛的。主因是「漫畫版權化」後,吸引了不少國內出版社,願意將更多資源投入這個新興市場;1992 年通過新版《著作權法》後,日本大型出版社也開始正式授權台灣業者,出版當時橫掃市場的諸多漫畫雜誌(如:《寶島少年》、《新少年快報》、《熱門少年TOP》等),同時為了「在地化」,日方還要求每本雜誌有二到五成的台灣原創作品。

市場需求的快速興起下,本土出版社開始大量舉辦新人獎、簽新人,推了一大批本土漫畫家出來,而出租漫畫店的連鎖化,同時造就了當時的「漫迷文化」高峰。

不過也因發展過於快速、根基相對不足,儘管當時已有橫空出世的鄭問老師《阿鼻劍》、林正德老師的《Young Guns》等叫好又叫座的本土優秀作品,但更多的台漫卻是劇情架構、人物設定與畫工水準等尚不成熟的作品,只因為搶出版機會而「硬上」,反造成台漫水準的參差不齊,逐漸失去讀者信心。

再加上日本漫畫源源不斷地輸入,《七龍珠》、《灌籃高手》、《幽遊白書》這些「S 級神作」直接拉高標準,最後反造成台灣漫畫只要一推出,就會被直接拿來和日漫比,讀者久而久之乾脆不再買單。

國人對台漫反比外國讀者信心低落的問題,無疑反應在周顯宗老師的《摺紙戰士》上:這部系列作品從 1996 年推出至今,在全亞洲已賣出超過千萬冊,2006 年被韓國的東宇動畫公司和 SBS 斥資 600 萬美元(約當時的新台幣 1,950 億元)改編成動畫,在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映並獲良好口碑;但當時台灣自己的主流電視台對此卻興趣缺缺,直到 2010 年才在東森幼幼台首播。

到了 2013 年,《摺紙戰士》在本土企業和工作室的支持下,一度推出新版 3D 動畫的計畫、並拍了宣傳影片,但可惜的是,至今(2025 年)該計畫一直沒有下文。這背後反映的,或許正是台灣市場對本土原創漫畫作品、IP 的「信心危機」。

其實,韓國也曾歷經幾乎一模一樣的狀況,卻能在 20 多年後逆襲成功:面對強勢日漫的進駐,他們經歷了哪些轉變,才讓 Webtoon 產業「後發先至」,甚至成為繼韓劇與 K-POP 之後,推動韓流文化輸出的第三支柱?

第一次轉變(2000–2009):智慧型手機的普及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韓國、IMF 接管財政,導致韓國消費市場、本土文創全面萎縮,漫畫產業供給能力也大幅下降,日本漫畫一度趁勢全面攻佔當地市場。

面對本土紙本漫畫的空白期,韓國的網路平台上,卻悄悄於 2003 年前後出現了「第一代 Webtoon」,也成為韓國漫畫產業「數位轉型」的開端。

而這時期的 Webtoon,由於以下 3 大特色,更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石:

  • 數位工具創作:當時極為強勢的日本漫畫,仍以手繪原稿+出版社印刷為主流,反觀韓國 Webtoon 由於網路連載需求、必須以數位檔案發表,所以從初期創作就以「數位原生」為起始點。許多創作者在當時就直接改採電腦繪圖或「手繪+數位後製」的方式,完成作品。

  • 全彩呈現:因為僅在網路平台上發表,自然不受紙本印刷等成本限制,於是韓國的「網漫」從早期就普遍採用全彩,也符合網路世代的視覺習慣。

  • 故事重於畫功:Webtoon 初期創作者多為業餘或新銳,因此往往更專注於劇情鋪陳與角色共鳴。這種「內容導向」的模式,降低了進入門檻,也讓更多人願意投入創作,並讓讀者因故事本身而黏著。

2003 到 2006 年之間,Daum、Naver、Yahoo Korea 等韓國三大入口網站,陸續推出了網路漫畫平台(後來 Yahoo Korea 逐漸淡出市場)。將「入口網站」和「漫畫」綁在一起的創意作法,更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流量模式。

到了 2007 年,隨智慧型手機普及,真正誕生了適合手機螢幕閱讀的「條漫」,更可說是韓國漫畫產業的第一次大轉變。

這時期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心靈的聲音》:這部作品從 2006 年開始在 Naver 連載,一共超過十年,累積點閱破 50 億。2016 年更成為 KBS 製作的首部網路劇,之後也在 Netflix 等國際串流平台上架,可以說是最早成功打進主流電視台、並且延伸出完整商業模式的作品之一。

同時期也有一些韓國網漫被搬上大銀幕,例如 2006 年的《公寓》、2008 年的《純情漫畫》,票房表現也不錯。由此我們發現,因為大型入口網站願意把漫畫當成重點內容來投資,真正推動了整個韓國漫畫的數位轉型。

同一時期,其實台灣也有部分較早嘗試將本土漫畫作品影視化、或如 1999 年斥資 4,000 萬新台幣製作的動畫電影《魔法阿媽》等案例,可惜影響力與票房均十分有限,沒能成功帶起市場熱潮,但在台漫產業發展史上仍是重要的探索案例。

第二次轉變(2013–2016):商業模式的建立

一開始 Webtoon 幾乎都是免費閱讀,主要目的是替入口網站帶流量,但隨著市場逐漸擴大,平台開始思考如何走向永續經營。

2013 年,韓國公司 Lezhin Comics 打破傳統,策略性推出「部分收費」模式,以 R18、BL、以及小眾類型的「成人向」作品,有效與 Naver、Daum 錯開、創造出差異化利基市場;2014 年 KakaoPage 也跟進,設計出「搶先收看」與「完結篇收費」機制,把免費讀者逐步轉化為付費用戶。

這樣的轉變,本質上就是在「重新定義漫畫的消費方式」:從流量導向轉向內容有價,成功培養了讀者的付費習慣,也同時提高了創作者的收入與作品的專業化水準。

根據韓國內容振興院(KOCCA)的統計,2013 至 2016 年間,韓國新上架的網路漫畫數量,3 年成長超過 5 倍,從 382 部暴增到 1,971 部。這股爆炸式增長,除了帶來 Webtoon 的第二次重大轉變外,也證明了商業模式的潛力。

在題材選擇上,這時期的 Webtoon 由於不再需要追求最大流量,也不再侷限於日常生活或戀愛主題等大眾題材,開始擴張各種類型。影視改編也在這個階段正式起步,從《未生》改編成電視劇後大受歡迎,到《與神同行》的電影大賣都能看出,韓漫的 IP 延伸價值正在逐漸擴張。

此時期的台灣,卻面臨紙本市場快速萎縮、盜版問題嚴重,漫畫雜誌幾乎完全消失的問題。儘管文化部在 2012–2014 年推出 CCC 創作集、2015 年 LINE Webtoon 也進入台灣,但讀者普遍仍不習慣付費觀看網路漫畫,多數創作者也依然只能依靠出版社、兼職副業或政府補助維生。

總體來看,這一階段的台韓差異已經日趨明顯:韓國已經完成「內容多元化+付費市場建立」並開始影視化,而台灣才剛踏入數位化的起步階段,仍主要依靠補助與紙本轉譯支撐。

第三次轉變(2014 以後至今):大步走向全球化

2014 年,在累積了國內市場的龐大觀眾群、與被市場證明成功的商業模式後,韓國 Webtoon 開始全面進軍海外,這也是整個韓漫產業的第三次重大轉變。

Naver Webtoon 在 2020 年於美國設立 Webtoon Entertainment,將 App 與網站服務拓展到全球超過 70 個國家,當年度就累積了 7,000 萬月活躍用戶(MAU)。KakaoPage 也不落人後,2019 年營收突破 1 兆韓圓,先後進入日本、印尼市場,2020 年更拓展到泰國、台灣、印度與中國大陸。

在內容與商業模式上,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IP 全球化」,題材也更加多元,除了國際接受度高的奇幻冒險(如《Tower of God》、《Noblesse》等)、青春愛情(《女神降臨》)、恐怖驚悚(《Sweet Home》),更有改編成 Disney+ 熱門影集的韓版超級英雄劇《Moving》等等。

其他像是台灣觀眾也非常熟悉的《金秘書為何那樣》、《梨泰院 Class》等等,不僅在韓國創下收視或票房佳績,更在全球引發話題,讓「網漫改編」成為韓流輸出的新核心。

韓國此時整體來看:Webtoon 已經不只是漫畫,而是直接與全球影視市場接軌的文化產業。

台灣能否借鏡韓國、走出自己的路?

其實在這段時間,台灣也開始出現許多漫畫 IP 的影視化案例。如:阮光民的《用九柑仔店》、左萱的《神之鄉》等先後被改編成電視劇,以及常勝的《閻鐵花》、日下棗的《三個不結婚的女人》等越多越多漫畫家成功售出影視改編權,期待這些作品陸續推出,能讓台漫逐漸進入更多主流觀眾的視野。

在平台方面,LINE Webtoon 台灣版仍是最大入口,持續培養讀者付費習慣;CCC 創作集在 2020 年數位化上線;MOJOIN 則積極扶植條漫形式的原創內容,並嘗試與影視、遊戲產業串接,建立跨域開發模式。

儘管台灣漫畫開始多元展現出不同面向,但挑戰依舊存在:台灣的動漫產業鏈至今仍不完整,更缺乏穩定的付費市場,導致創作者要專職發展十分困難,多半仍仰賴補助或兼職。同時也因為缺乏像韓國那樣的大型平台與資本投入,所以較難形成「跨出同溫層」的話題效應。

筆者認為,台灣漫畫至今最大的挑戰,並不在於缺乏好作品,而是缺乏能把這些作品推送給大眾的本地大型入口平台。因為沒有像韓國 Naver、Kakao 那樣的全國性流量加持,台漫只能在特定分眾裡累積人氣,一直難以形成全民話題,這也是台灣漫畫始終難以突破市場規模的結構性原因。

因此,韓國條漫模式(Naver、Kakao 主導 → 流量入口平台 → 商業付費文化 → 全球化輸出)之所以成立,靠的是龐大的國內用戶基數、全國性平台集中度,以及強勢的資本投入;而台灣相對口基數小、平台分散,若想複製韓漫的方式,恐將缺少支撐條件。

或許台漫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另一條「差異化」的路線(例如:跨域合作、國際合資、IP 整合開發)等,而不是一味追趕韓漫的步伐。而你我若能多主動去了解本土作品、甚至進而給予欣賞的創作者更多鼓勵,更將對大環境產生正面的效應。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曾經輝煌的「台漫」產業,為何已看不到韓國的車尾燈?「韓漫翻身」的三次關鍵轉折》,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韓國人真的「愛用國貨」嗎?──以全球 Android 霸主三星為例
●韓國「全民追網漫」,65.6% 年輕人每週必看!K-Webtoon 作品、改編影劇也席捲全球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動漫相關文章

01

Labubu要上大銀幕!索尼買下改編權,好萊塢正式進軍潮玩宇宙

造咖
02

《One Piece 海賊無雙4》追加 DLC 第 7 彈「未來島蛋頭包」現已發布!次世代主機版&特賣活動同步展開

遊戲基地
03

《Steins;Gate Re:boot》確定推出 Steam 版本

遊戲基地
04

《Live Hard, Die Hard 死去活來》Steam 平臺正式上市

遊戲基地
05

手繪解謎《As I Began to Dream》今日正式發售

遊戲基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