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兄弟事件延燒!中國14億人口
[NOWnews今日新聞] 中國新創的「上海兄弟」球隊因隊徽、象徵色彩、吉祥物幾乎複製中職中信兄弟,引爆台灣球迷強烈反彈,但其實球迷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也是一個根本問題,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為何仍無法培養出像台灣、日本與韓國般成熟的棒球文化與職業體系?
答案不在於人口與資源,而是文化底層、體制結構與制度斷層的根本差異。以下是5大分析因素:
一、棒球不是中國的文化基因,而是台灣的集體記憶
台灣棒球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從紅葉少棒、世界少棒賽、職棒草創到如今的中華職棒(CPBL),棒球早已成為島嶼人民的共同記憶與情感寄託。球迷有主場、有球隊、有歷史故事,棒球是一種身份認同。
反觀中國,棒球長年是冷門運動,全國學校體育課很少出現棒球社團,也沒有像日本甲子園、台灣黑豹旗般的青棒文化。對多數中國民眾而言,棒球既不是日常娛樂,也不是民族象徵,它甚至不如籃球、足球、乒乓球被視為「國球」。沒有情感,就無法產生球迷;沒有球迷,自然不會有市場與產業,這就跟台灣的足球非常相似。
二、體制式「舉國培訓」無法養出棒球文化,只能養出短期戰績
中國體育長期採取「舉國體制」,也就是政府選材、集中訓練、奪牌為目標,這套模式適用於跳水、體操、射擊等個人項目,卻與棒球所需的「長期比賽經驗、球探養成、地方球隊運作與自主生態」完全衝突。
2008北京奧運前,中國砸下鉅資組成「中國之星」棒球隊、聘請MLB教練團訓練,甚至靠地主優勢爆冷擊敗台灣。然而奧運結束後,由於缺乏持續聯賽與市場支持,球員散回地方、無球可打,中國職棒聯賽停擺,棒球再度沉寂。這是一種沒有根的繁華,一旦補助停止,球隊與聯賽立即消失。
三、缺乏完整球員生命線,中國棒球「沒有未來」
台灣的球員生涯,有從少棒、青少棒、青棒、大學甲組、企業隊一路到中職的完整體系,球員知道努力就有出路。而中國大部分地區沒有少棒隊、更沒有高中或大學棒球聯賽,球員多來自體育學校或公安系統,一旦無法進國家隊或解放軍體育單位,便失去舞台。即便加入棒球,也很難當職業選手養家,因此家長與學生缺乏投入誘因。
這也是為何中國雖有14億人口,但棒球選手仍是少數,甚至需要在CPB規定「每隊至少要有10名台港澳球員」,才能撐起聯賽水準。
四、人口多≠球員多,沒有球迷、沒有傳播,就沒有市場
中國球迷習慣看NBA與英超,棒球在當地缺乏轉播、缺乏社群討論、甚至缺乏球場設施。在經濟效益與升學制度面前,棒球既不算賺錢,也不能當高考加分項目。相比之下,籃球有姚明與CBA,足球有世界盃情感連結,唯獨棒球沒有舞台,更缺乏英雄故事。「沒人看,就沒人投資;沒人投資,就沒人打。」形成死循環。
五、CPB能改變現狀嗎?仍是長期戰,而非三年計畫
中國棒球城市聯賽(CPB)喊出2026試行、2027主場制度測試、2028全面主客場化,但這條路仍面臨三大挑戰,球員來源仰賴外地、球迷文化尚未成形、與兩岸政治敏感度相互牽扯。僅靠企業與資本無法短期重塑文化,棒球需要「時間、地方支持與世代傳承」。
中國會追上 但不是靠14億人口
中國不是沒有錢,也不是沒有資源,而是棒球始終沒有走進家庭、學校與城市生活。要縮短與台灣、日本、韓國的差距,關鍵不在挖台灣的選手與象隊IP,而在於能不能讓一個10歲的小孩在上海浦東的草地上打第一顆球,並在20年後站上屬於自己的主場。這點又跟台灣永遠都是「足球元年」,非常雷同。
▲中信集團贊助中國「上海兄弟」隊伍,因隊徽與中職中信兄弟高度相似,在台灣棒球圈投下震撼彈,引發百萬象迷強烈反彈,但亦有支持者認為,企業跨海經營擴大市場並無不妥,呼籲理性看待。(圖/取自threads chan_duy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