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灣乳業70年,435 億產值輝煌,鮮乳一日圈領先全球,未來需拓展加工調整制度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3小時前 • 發布於 1天前 • 上下游新聞

70 年來,台灣乳業寫下了一段獨特的故事──從美援時代的引進乳牛起步,到今天建立起「24 小時鮮乳生活圈」、乳製品年產值逾 400 億元的輝煌成果。然而,現在也正面臨進口零關稅、產銷失衡與契約不公的多重挑戰。如何調整結構、強化多元加工與制度,將是台灣乳業再創下個 70 年輝煌的關鍵。

台灣發展乳業 70 年,產業面需調整結構、發展多元加工,方能再造下一段輝煌。(攝影/林怡均)

台灣生乳85%製成鮮乳,乳製品全年產值435億

今(4)日為中華民國乳業協會 70 週年慶,台灣生乳目前年產量約 45 萬公噸,約 85.6% 製成鮮乳,鮮乳是台灣乳製品中最大量的產品。根據經濟部統計,2024 年乳製品全年產值近 435 億元,鮮乳(含保久乳)佔比 58 %。

畜牧司司長李宜謙指出,不論是國產還是進口,液態鮮乳都佔多數,其中國產鮮乳約 65.6% 透過超商、量販、超市等通路,進入國人餐桌。

近年,市面的進口牛乳愈來愈多,李宜謙說明,進口液態乳以鮮乳為大宗,佔比約 67%,其中美國市佔率高達 88%,其餘 21% 為保久乳形式,進口大宗國為紐西蘭、佔約 68%。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徐濟泰表示,台灣從牧場到餐桌可在 24 小時內完成,但無論美國或紐西蘭,牧場分散且運輸距離長,少有地區可達成「鮮乳一日生活圈」,台灣人能在一天內享受到最新鮮的牛乳,不僅幸運,更是上天的祝福。

國產鮮乳保留完整營養,消化率更高

市售液態乳產品的加熱溫度,由低到高可分為鮮乳、ESL 乳、保久乳,鮮奶保留了最多營養,對人體來說也最容易吸收。徐濟泰說明,牛奶所含主要蛋白約 55%為 β-乳球蛋白,超高溫殺菌會大幅流失,而隨著加熱溫度,牛奶酪蛋白中的離胺酸與乳糖產生「梅納反應」,也會使蛋白質流失,從鮮奶到保久乳,約會損失 6% 蛋白質。

國外研究發現,牛乳經梅納反應,在人體內的消化率會降低。奧地利調查顯示,ESL牛乳或保久乳的梅納反應產物是鮮乳的 24.6 倍,從健康營養角度而言,鮮奶明顯優於保久乳。

根據政府檢驗,台灣鮮乳的乳脂肪含量不遜於國外,甚至比紐澳牛乳高了 0.1%,尤其夏季時,台灣鮮乳的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遠高於進口乳,顯示台灣鮮乳具有品質與鮮度的優勢。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長徐濟泰(攝影/林怡均)

美國重視台灣乳品市場,液態乳成談判角力

儘管台灣鮮乳有品質與鮮度優勢,但進口乳品價格競爭,也讓本土乳業倍感壓力。今年起,紐西蘭液態乳全面零關稅進口,近期台美貿易談判中,進口液態乳關稅也是焦點之一。

美國農業部的分析報告指出,隨著飲食西化、健康飲食觀念普及,台灣的乳製品市場將持續擴大,且近年來超商、手搖飲的拿鐵、奶茶等飲料流行,使得台灣液態乳需求增加,估計台灣的液態乳年需求量約 60 萬公噸。

然而,美國農業部針對台灣農產品市場分析發現,過去 5 年來,美國乳製品對台出口額減少 11 %,且 2024 年出口量從 2.1 萬公噸下滑至 1.9 萬公噸,佔台灣總進口乳總量 10%。今年 4 月,美國乳品出口協會更親自來台拜會,足見美國對於台灣乳品市場的重視。

農業部:強化市場識別,建議淘汰寡產乳牛

徐濟泰認為,國產和進口乳並非零和關係,目前國人年均鮮乳消費量不到 22 公斤,若台灣的乳品消費量持續增長,雙方都能共享市場。他強調,「進口開放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毫無作為」,以台紐經貿合作為例,台灣爭取到 12 年的緩衝時間,但農業部直到開放在即,卻未提出乳業政策白皮書。

李宜謙表示,農業部已提出 2024 年至 2027 年輔導養牛產業升級計畫,預計經費約 20 億元。將鼓勵、擴大國產生乳產製多元加工品,尤其是固態乳製品(如起司等)。而為促進產銷鏈結,後續將與台灣連鎖加盟協會合作,強化業務奶市場的國產鮮乳識別,同時獎勵製造業者、餐飲、烘焙及零售通路業者開發 100% 國產生乳產製的產品及伴手禮。

針對生產調節,李宜謙表示,調查發現國內牧場常有「超養」,甚至有牧場飼養頭數為登記頭數的 4 倍,建議產業淘汰低產乳牛、調整至合理飼養規模,否則產銷失衡時難以處理,並依冬夏乳比生產,且牧場取得履歷、動福等相關驗證。

農業部畜牧司司長李宜謙(攝影/林怡均)

農業部應提供公版合約、檢視廠農合約是否履約

農業部將產銷失衡的部分責任歸因於酪農超養,但專家認為,酪農超養是必然的結果,因為生乳盛產和乳品市場需求的季節相反,生乳冬季盛產、夏季產量低;液態乳市場則是夏天需求遠高於冬季。而酪農的契約交乳量並未依季節調整,且如未履約,來年可能被乳廠減收,因此,酪農為了在夏季缺奶期履約,便必須超養。

徐濟泰透露,農業部將 2026 年國產生乳的生產目標設定為 43 萬公噸,比 2025 年少了 5000 公噸,形同面對進口乳的退讓,但農業部應趁此時,徹底盤點、改善產業的沉痾,當務之急便是改善廠農雙方合約、保障酪農權益,且農業部後續應協調地方政府,幫助牧場更新飼養頭數。

目前台灣乳業採契養制,不過乳廠與酪農關係、簽約內容均不對等,即便法規賦予酪農自由買賣生乳的權利,但事實上,乳廠不僅限制酪農交乳、不得外調,也可能在乳品買氣下滑時,減收生乳、甚至拋棄酪農

徐濟泰認為,政府應比照房屋租賃,農業部提供公版的定型化契約,契約內容應讓酪農能自行處理部分生乳的權利,例如:自留 10% 做加工或是賣給小型起司、鮮奶油等工廠,農業部則應作為檢視是否履約的第三方單位,才有利於發展多元乳品、強化台灣乳業的韌性。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明起連3天天氣不穩「週日最糟」! 南海熱帶擾動恐升級熱帶低壓

自由電子報
02

高雄漢來雙人房520元標錯價 Agoda認訂單有效

中央通訊社
03

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科學家找到答案

科技新報
04

北市高中教師「課堂播九三閱兵」 學生反感竟被嗆「不喜歡出去」

太報
05

最高1千萬!6張中獎發票沒人領「消費明細曝光」 今天錯過就充公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